|
建 盏 归 来 话 水 吉 家乡离水吉很近,在孩提时的记忆中水吉是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城市”。水吉的墟场很大,村里年纪大点儿的小伙伴会骑自行车到水吉赶墟,当天还能赶回家,还能给我们这些更小的伙伴带回又大、又圆、又香、又脆的水吉光饼和带不回来的又滑、又嫩的水吉扁肉的叙述,让我们馋得直流口水。长大后到水吉不论有多少美食可餐,一定要来份光饼就扁肉。 上世纪六、七年代的浦城临江乡下,农户家里的瓷盘、瓷碗是很值钱的家什。以十二只瓷盘和十二个瓷碗再配十二只汤匙为一桌,如果谁家里有几桌有档次的碗盏他在村里就倍有面子,谁家办酒席都要带上卷烟向他借。办一场酒席要借好几家,为了不搞混,每家的碗底都叫匠人用钢钻凿上姓名。家乡有人到建阳城里办事,一定会绕道水吉池中瓷厂买一担瓷盘、瓷碗,步行一百多华里挑回临江。记忆中那个年代的闽北仅有池中一家瓷厂,还是国营大厂,一直生产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若大的一个国营池中瓷厂说沒就没了。1981年,建阳瓷厂(即池中瓷厂)联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失传数百年的建盏古老工艺得以恢复。当年瓷厂的师傅们肯定想不到瓷厂烧白瓷的使命会终结的这么快,更没想到当年的副业黑瓷建盏三十年后会归来的如此讯速,仅几年时间建盏企业发展达480家, 超过大宋年间的一百多条龙窑不知多少倍。当下建盏企业烧制的金油滴、银油滴,耀变盏大宋皇帝肯定没见过。先不说当时的烧制技术不如当下,当年就是有窑工偶尔出彩烧出耀变盏,他也不敢进贡呀——皇帝一高兴叫再进贡一个来咋办,拿不出作品是要杀头的,谁敢冒这个险?还是进贡些常规品种兎毫盏吧!可见专制皇权害死人呀! 建盏是宋人斗茶用的,后来人们改吃茶为喝茶后,建盏也就失传啦。如今建盏归来,发展如此迅猛,卖给谁,这是我最大的疑问。前不久参加深圳文博会,我在根雕大师张木芳的摊位上和张大师一起以每个500元高价亲手卖出两个10公分大小的普通油滴盏才彻底打消我的顾虑。世界这么大,仅水吉一镇的瓷土和釉水烧出的黑釉盏才能称得上建盏,当建盏从日用品华丽转身为工艺品后,还怕沒市场吗? 建盏归来, 带给水吉的不仅是热闹, 还应该是经济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