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旅游美食 > 宋慈文化 > 正文
回到首页
研究断狱之学
2015-07-21 09:58:07  作者: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32岁的宋慈考取进士。

金榜题名后,宋慈被任命为浙江鄞县县尉,因父亲宋巩卧病在床,无法赴任。他本想,等父亲病愈,就携父到鄞县赴任。然而,父亲一病不起,在第二年病逝。按守孝制度,宋慈要为父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宋慈翻看了父亲留下的遗物,有三部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掌管过刑狱,这三本书都是断狱之书。

第一部,是五代和凝父子合编的《疑狱集》。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案例选编,书中记载了从战国、秦汉到后晋的平反冤狱、揭露奸凶之类的疑难奇案,以及审理案件的人如何充分应用智慧分析研究、迅速破案、公平判决的案例。

第二部,是南宋郑克编纂的《折狱龟鉴》。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选编,分释冤、辩诬、议罪等20门,辑录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平反冤案、断狱量刑的案例270多条,390件事。该书可以说是《疑狱集》的续集,总结了前人在案件的侦破、检验、审讯、判决和平反等方面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第三部,是南宋桂万荣编纂的《棠阴比事》。桂万荣从《疑狱集》和《折狱龟鉴》二书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加以纂辑排比成书。书中记载了“向相访贼”、“钱推求奴”等144例,从各方面总结和说明历代决疑断狱和司法检验的经验。

宋慈翻看这三部书后,对断狱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再三仔细研读。他为何会对与理学无关的断狱之书有如此兴趣呢?

一是因为它们是宋慈凭吊父亲之物。

二是因为断狱之学实用性很强,是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宋慈日后做官免不了要涉及断狱之事,研究断狱之学,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三是因为这三部书的内容本身就很吸引人。

如《疑狱集》所载“张举烧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人张举任句章县县令。有一妇人谋害自己的丈夫后,放火把房子烧了,然后哭着告诉别人,说房子失火烧死丈夫。死者的弟弟怀疑此事,告到县衙。张举在查了验死者的口腔后,厉声对妇人说:“凡是被火烧死的人,死前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灰尘,而你丈夫口中一点灰尘也没有,怎么会是失火烧死的呢?肯定是被人杀死后放火烧焦的。还不如实招来!”妇人拒不认罪。张举于是叫人取来两头活猪,杀死一头,然后堆起木柴,将活猪和死猪一同放到柴堆上点火烧。火熄灭后,取出两头焦猪来检查,活猪口中有很多灰,而死猪口中却没有灰。张举指着口中没有灰的猪,问妇人:“你还要抵赖吗?”妇人见事已败露,只得认罪伏法。

宋慈认真研究此类案例,为日后断案积累了丰富知识。

底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