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佑九年(1249年),门下、尚书、中书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奉旨行下,宋慈除直焕章阁,知广州,主管广东经略安抚司公事。宋慈由湖南提刑升任广东路的最高行政长官。 按官职的任命规矩,安抚使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员品级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宋慈品级不够,只能称“主管广东经略安抚司公事”。这也体现了朝廷的器重,破格录用。 广州安抚使一职,除了兵民之政,还要处理边境贸易等与番国交往的外交事务。 到广州不久,宋慈就生病了,墓志中说是“末疾”,这是一种四肢疲软的疾病。其实“末疾”已暗示身体出了问题,但宋慈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 为了尊重教化,敦化人伦,宋慈决定在学宫举行隆重的释菜礼。释菜礼是用水芹、水藻之类的“菜”来祭祀孔子祭祀先贤以表达师道人伦的一种仪式。 祭祀先师有释菜礼和释奠礼两种方式。在宋朝,释菜礼与释奠礼的概念有些混淆。唐朝的欧阳修在《襄州榖城县夫子庙记》就说,古代士人拜见老师,以菜为礼物,所以刚入学的士人一定要通过释菜来向老师表达礼仪。学官在四时祭祀圣人则就用释奠礼了。但在宋朝,释菜礼和释奠礼基本是同一指向。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宋慈八岁的时候,朱熹将建阳考亭的竹林精舍改建成沧洲精舍,他就带领各位门生举行释菜礼,当时,朱熹还写了祝文:“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在广州释菜礼的仪式上,宋慈按照规矩担任主祭,工作强度相当的大。 主祭要跪拜几十次,要取水芹、水藻这些菜,还要洗菜,要将菜摆在圣人席前,要进退,要升降,要向众人献礼,要敬酒,从凌晨起床要忙到傍晚,史书上记载,这类礼仪“强有力者犹不胜”。即使强有力的人都难以承受。宋慈本来就患有四肢疲软的疾病,身体一直不好,释菜礼后,更是每况愈下,三月九日去世于广州任上。 去世后,李昴英为宋慈撰写他一生的简历——《行状》。一年后,宋慈归葬建阳雒田里的昌茂坊。十年之后,宋慈的好友刘克庄为宋慈写下《宋经略墓志铭》。 宋慈是个清正的人,有一次,他的干人(相当于私人的助理)被怀疑违法,而宋慈是提刑官,当时的州府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宋慈说:“自出衙门,即非干人,既下狱司,便是罪人,或讯或绷,一听狱官之便,千万不必回护。” 宋慈说,虽然是我的私人助理,但出了衙门,就不是了,如果到了司法程序,就是罪人了,是讯问还是捆绑,交由狱官处理,千万不要因为我而袒护。 刘克庄在《宋经略墓志铭》里记录了一句这样的话: (宋慈)每诵诸葛武侯之言,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其趣向如此。性无他嗜,惟喜收异书名帖,禄万石,位方伯,家无钗泽,厩无驵骏,鱼羹饭,敝缊袍,萧然终身。晚尤谦挹,扁其室曰“自牧”。 宋慈常常诵读诸葛武侯的文字,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他的兴趣志向就像这样。生性没有其它嗜好,只是喜欢收集一些书帖,俸禄达万石,官位至方伯(地方长官),但家中没有珍贵的首饰,棚中没有健壮的马匹,鱼汤拌的饭,乱麻絮的袍,一生萧条。惠父晚年尤其谦逊礼让,为自己的居室题匾“自牧”。 《易经》中,有一个卦,叫谦卦,其中一句话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是指一个君子,要常常用谦卑的姿态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宋慈是想用谦卑来修养道德。宋慈是一个低调清廉守正的官员。 刘克庄在《宋经略墓志铭》的最后,留下一句:“嗟后之人,勿伤其宰(坟墓)上之木也”。是希望后人,在宋慈的墓地,不要去砍伐林木,破坏墓地。宋慈为官,清廉守正,以民为本,考虑百姓的多,考虑自己的少,又能不畏强暴,不循私情,仕宦辛劳,死而后已。宋慈为人为官,都值得后人学习。如今,政府重修宋慈陵园,百姓追怀宋慈精神,墓地的林木蓊郁,四围清幽,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位好官。(祝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