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熙四年(1240)的常州是重灾区,那年,绍兴府荐饥,临安府大饥。 荐饥,是连年灾荒;大饥,是严重的灾荒。整个浙西,一片大旱,飞蝗来袭。米价波动非常厉害,起初三十六贯一石,渐渐上涨,到一百贯,再后来,一斗粟一千贯,涨价的势头根本无法控制,饥民有的全家饿死,有的一起投江,浙西满路是殍死者,流民充斥。 六月,皇上让近臣向天地、宗庙、社稷、宫观祷雨。又下诏说:“亢阳为害,日事祷祈,邈无报应。且闻飞蝗为孽,朕心惕然。自七月一日,避正殿,减常膳,应中外臣僚,并许直言朝廷阙失。” 知宁国府的杜范被召回临安,杜范一进京就直言道:方今的天下,人民没有一粒粮食,物价腾踊飞涨,临安城中,气象萧条,路上是饿殍,街上是流民,剽掠抢盗成风——这是内忧;北兵新兴,乘胜善斗,中原的群盗,假借各种名义崛起,元军毁巴蜀,占据荆襄——这是外患;天象显示异常,彗星吐芒,冬响雷,春下雪,海潮涌进都城,京城周边全是赤地——这是天怒。百姓死于战争,死于饥馑,父子互相抛弃,夫妇不能相保,谤言载道——这是人怨…… 还是有许多梗直之士的。当时朝堂中就有一位“公清之相”,叫李宗勉。 嘉熙三年(1239)春正月,李宗勉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左丞相的职务是“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门下管理的是政务,在宋朝称“东府”。“枢密使”管理的是军务,在宋朝可以称“西府”。贰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和军事领导权。李宗勉的“拜左丞相兼枢密使”,集军务、政务于一身,同时掌管文武大权。 李宗勉身上担当着重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急需一些老成持重的人帮他渡过南宋浙西灾荒的难关,当常州需要一位知州时,他想到了宋慈。 宰相李宗勉提拔宋慈为常州知州,让宋慈到第一线去抗灾。 宋慈受命于危难之间。 宋慈到了常州,核实户籍,礼致富户,劝勉贫户,行济粜之法,根据田产贫富,将百姓按贫富分为五等,最富有者拿出存粮一半用于助济百姓一半用于出售;较富有者拿出余粮只出售而不无偿济助;中等的既不卖粮也不接受救助;次贫者半救助;赤贫者完全救助。 同时,稳定米价,定出市场价格,将政府的槠币(相当于现在的纸币)全部放出,贷给市民,不计利息,鼓励往浙东贩米来卖。 宋慈还上书朝廷,请求免除灾年常州百姓租税,朝廷同意了宋慈的请求,免除了当年常州租税的一半。 第二年,常州又遇旱灾,宋慈以郡守身份,写祷雨文,请求降雨,祷雨之后,果然暴雨下落,常州的百姓认为渡过灾荒与好收成都是宋慈带来的,在淳佑元年(1241)年底,百姓自发为宋慈建好了生祠。文士们还为宋慈撰文记录,新科进士王允升撰的《宋郡侯赈荒记》,建康教授赵若炳(常州人)撰了《宋郡侯生祠记》。常州的百姓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位好官的爱戴之情。 朝廷也很感谢宋慈。宋慈是嘉熙四年(1240)十一月来任常州知州的,当时是官阶二十二阶的朝奉郎。淳佑元年(1241)八月,宋慈与知婺州的赵与懃、知江阴军的尹焕、知广德军的康植因为济籴有功,各进一秩。 常州有位文化人叫胡珵,字德思,此人与建阳很有渊源。秦桧立和议的时候,胡珵与同馆的朱松(朱熹的父亲),还有建阳的范如圭等人合辞抗疏忤逆秦桧。胡珵不流连仕途,安贫乐道,至老好学不倦,穷困而死,是一时表正。宋慈很欣赏胡珵,在祭祀陈襄、杨时、邹浩、陈瓘的先贤祠又增祀了胡珵。这是对脚踏实地的文化人的褒扬。 当时,武进县有个县尉叫史能之,爱好当地史志。宋慈对史能之说,常州的志书过于简略,可以重新编写。史能之记下了。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史能之一直关注常州的地方志。历史很有意思,二十五年后,史能之任常州太守,《毗陵志》成书。常州古称毗陵。因为此书刊印于咸淳年间,是常州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志书,故称《咸淳毗陵志》。 宋慈离开了常洲,下一站,他将去广东任提刑。 过去的两年,常州遭受了严重的灾荒。宋慈离开时,却为常州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米麦三千余斛,镪二十万,楮四十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