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了青山 兴了产业 富了林农 ——武夷山靠山吃山“新吃法”观察 12日,当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武夷山市吴屯乡大际村连绵的山林间,5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暨柏文就已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巡山。 在一处高地,他停下脚步,望着眼前这片愈发葱郁的林海,不禁感慨:“过去挨家动员种树,如今村民抢着上山。”他的一句话,道出了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权改革,到“林下经济”富民的林业产业之变。 二十多年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山分到户,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靠山吃山,既能吃得饱,更能吃得好?这一切,曾考验着和暨柏文一样的广大武夷山的林农。 如今,经过持续探索,武夷山已摸索出一条崭新的林业绿色发展之路。 一株香榧树,结出致富果 林改春风吹拂,大际村林农纷纷行动起来,开荒山、造林木,种毛竹、栽杉树。山,渐渐绿了,但毛竹需三年成材,杉树更要十年生长,周期长、收益慢。 武夷山随即探索林下空间利用,将“林下套种香榧”纳入林下经济建设,引入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支持,引导林农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路子。 “以前我种毛竹,每亩年收入大约2000元,现在种香榧,能到2万元,效益是原先的十倍。”大际村林农吴永良指着山,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记者走进竹榧混种林,只见香榧果挂满枝头,清香扑鼻。吴永良这位与山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把式回忆,2009年远嫁浙江的侄女送来一盒香榧坚果,他第一次见识这种果子。“一斤要200元,我一下子心动了,就想着咱们这儿能不能种?” 咨询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后,吴永良了解到香榧属红豆杉科,树龄长达千年,被誉为“子孙树”,武夷山也有这种树种,但原生榧树需几十年才能结果。 吴永良毅然赴浙江考察。“浙江改良的品种六七年就能挂果,树越老产量越高。”他回忆道,那次考察后,他果断拉回一车香榧树苗。 试种第二年即成功。香榧营养价值高,需求旺、价格稳。吴永良捏着一颗香榧说道:“当年,这一颗就能卖五毛钱。”见到效益的村民们纷纷想跟进,但外地购苗成本高。于是,他决定自己育苗。 这背后,是科特派给他的底气。多年来,武夷山市整合专家资源,组织科特派团队支持吴永良开展香榧良种选育,破解产业瓶颈。 “香榧好吃树难栽”,育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年树苗接连烂根死亡,找不到原因,真是急死我了。”吴永良至今记忆犹新。关键时刻,时任武夷山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科技特派员陈德兰前来查看,带走小苗检测,确诊是拟镰刀菌感染,并及时开出“药方”,救回了苗株。 2019年,香榧良种培育成功。“我们从武夷山、建瓯、浦城等地的榧树古群落采种育苗,再通过嫁接,最终培育出不仅适应福建省气候,而且产量更高的香榧树种。”言语间,吴永良十分自豪,“香榧是雌雄异株,靠风传媒授粉。而我们成功培育出雌雄同株苗木,大大提高了林地和树木的利用率。” 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不止于育种。早在2016年,武夷山就给予吴永良所在的香榧合作社20万元林下经济专项补助,并在品牌推广和政策对接上提供“一对一”支持,助力其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林农共同加入香榧种植,形成了“扶持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的良好示范效应。 目前,武夷山已建成香榧育苗基地100多亩,年出苗10万株。打造百亩以上香榧示范基地16个,带动周边种植面积超一万亩,参与农户3000多户,年产值高达亿元。 “今年,我们开始香榧生产设施建设,今后可开发香榧油、香榧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谈及未来,吴永良眼中闪着光,信心十足,“我们要让武夷香榧走出福建,走向全国!” 一座“森林生态银行”,盘活万重山 大际村是武夷山市一个典型的林业村,坐拥2万余亩林地。然而,过去丰富的林业资源并未能完全转化为村民的财富。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致使许多山林陷入缺乏管护、经营粗放的发展困境。 “人走山空,林地碎片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整体经济效益自然低下。”暨柏文坦言,村里虽有像吴永良这样坚持经营的林农,但上述情况在武夷山地区并非个例。 面对这一现实,武夷山市积极探索并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模式,为林农增收和林业转型推开了一扇共同富裕的新窗。 走进吴屯乡森林生态银行展示中心,一幅林下经济产业分布图清晰呈现:香榧、黄精、灵芝、养蜂、铁皮石斛等多个种养基地错落有致。长周期树种与“短平快”经济作物互补,“立体种植”让各类药材在林下茁壮生长——一条“以短养长、多元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正越走越坚实。 去年4月,大际暨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森林生态银行平台成功流转80亩闲置山林,引进企业林下灵芝种植技术。 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泰顺分析道:“林下仿野生种植显著提升灵芝品质,价格优于大棚栽培。” 暨柏文向记者介绍:“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我们出山林和人力,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不愁销路。林下种植无需占用农田,用茶梗茶枝替代段木,节约土地、降低成本,每亩收购均价达5000元。” “森林生态银行”正改变传统单户经营模式,依托市场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流转、租赁、合作等方式整合分散林权,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构建“企业引领、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新格局。 “我家有40亩林地,但在城里做生意,根本顾不上这些山。现在全部交给‘森林生态银行’统一经营,不仅省心,收益还比以前自己经营高出一大截。”大际村村民暨安祥高兴地表示。 如今,在武夷山,类似大际村这样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村庄不断增多,林下黄精、灵芝、蜂蜜等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武夷山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已达179.46万亩,实现总产值46.6亿元(含森林康养)。 暨柏文自豪地说:“过去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如今通过生态银行和林下经济,绿水青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林李冰 杨小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