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5点,邵武市张厝乡祝岭村海拔1200米的“洋半天”高山生态茶园已泛起微光。 64岁的朱旺基系紧袖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配制谷物、清理鸡舍、观察鸡群状态……山间的晨雾中,他的身影在茶园与鸡舍间穿梭,这是他返乡创业四年来雷打不动的日常。 “闲不住,退休了就想为家乡做点事,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2021年,已在城市过上安逸退休生活的朱旺基,毅然放弃舒适环境,带着半生积蓄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高山,大力发展土鸡产业,带领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张厝乡的致富带头人。 政府搭桥解题 创业之初,朱旺基在高山中一砖一瓦垒起了鸡舍。 “这么高的山养鸡,能成吗?”陡峭的山径让建材运输格外艰难,村民的质疑声也时常入耳。 养殖的艰辛更是日常:寒冬里凌晨巡舍防霜冻,酷暑中四处寻找清洁水源,疫病防控的压力如影随形。但望着满山跑的鸡群,朱旺基总有股劲:“你看这些鸡,饿了吃谷物,渴了喝山泉水,呼吸着深山新鲜空气,这样养出的鸡肉质肯定鲜美。”这份对生态养殖的坚持,成了他对抗困难的底气。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鸡群日需两至三千斤谷物,要定点分撒在广阔山林间,这让基地里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的工人犯了难。“他们日常管护没问题,但搬重物实在力不从心。”朱旺基回忆,2024年,张厝乡党委政府主动牵线,为基地引进800米长的农用单轨道运输小火车,轨道沿鸡群就食线路铺设,谷物运输难题迎刃而解,工人们终于不用再肩挑背扛爬坡送料。 高海拔养鸡的技术瓶颈更具挑战——昼夜温差大导致产蛋率低,山区疫病防控难度大,种源品质不稳定。今年,在乡党委的积极推动下,朱旺基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省级科特派团队成功对接。 科特派带来的“三区轮牧”养殖法让养殖模式焕然一新:雏鸡在“温控舱”里科学保育,成鸡在“山林场”自由散养,产蛋期则转到“茶园岗”实现生态养殖。 “鸡茶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让鸡粪为茶树施肥,茶园为鸡群提供天然屏障,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又降低了养殖成本。科特派曾丽介绍:“2025年出栏的3万羽土鸡,生长周期均超300天,品质合格率100%。” 带动村民增收 “鸡场离家近,既能照顾家里,每年还能多挣3万多块!”正在给鸡群喂食的祝岭村村民陈香玉笑着说。 在朱旺基的养殖基地,像陈香玉这样的村民有10余人,他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劳动力,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 鸡场的兴起,让昔日沉寂的生态茶园焕发勃勃生机,更成了张厝乡名副其实的“致富引擎”。“大家信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要尽我所能为家乡做事。”朱旺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责任。 在朱旺基等“头雁”引领下,张厝乡大力推动土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党支部+示范户+脱贫户”的帮扶模式。基地优先吸纳脱贫户参与养殖,提供“三统一”服务,即统一供应优质鸡苗、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按保底价收购,从源头降低养殖户的经营风险。 目前,全乡已建成10余个土鸡散养基地,现存栏土鸡3万余只,年产蛋量达120万枚,形成了“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共富格局。 “有基地兜底,我们养得踏实,干劲更足了!”养殖户熊大叔感慨道。 “在朱旺基的带动下,已有20余户农户加入养殖队伍,其中3户年收入突破10万元。”张厝乡副乡长洪恩威表示:“下一步将推行‘全乡扩养计划’,通过阶梯奖励、订单保底等措施,辐射周边乡镇共建散养基地,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从山林到餐桌 华灯初上,邵武市人民路的“农七爷土鸡馆”灯火通明。红色门面上的招牌格外醒目,店内香气氤氲,厨师在灶台前慢火煨汤,食客们或品尝古法土鸡汤,或享用盐焖鸡,热闹非凡。 “肉质紧实鲜嫩,汤色澄亮回甘,这味道绝了!”食客李阿姨竖起大拇指夸赞。 “土鸡要选山林跑,老汤需用慢火炖。我一直想让更多人尝到高山土鸡的鲜美,所以在城里开了这家汤品店。”朱旺基介绍,“‘农七爷’这个名字有讲究,我生在农村,年近七旬还在创业,想通过这个品牌告诉大家,七十岁也能再出发,也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2025年5月,“农七爷”土鸡馆正式营业,这不仅让高山土鸡走进城市消费者视野,更标志着张厝乡土鸡产业完成了从单纯养殖到品牌化、体验化销售的蝶变。 从线下布局来看,和平古镇的业态展示馆、品牌体验店成了游客打卡点,便携礼盒与“定制鸡汤”成了热门旅游伴手礼;线上“云养鸡”直播吸引300万人次观看,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我们计划在上海、福州等城市开连锁直营店,下个月,武夷山的第二家汤品店也要开业了。我想让高山土鸡‘飞’出大山,把这份高山风味直接送到都市人的餐桌。”朱旺基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 从昔日的退休民警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朱旺基依然习惯穿着那条洗得发白的警裤,他用四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让沉睡的乡村资源活了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这位山脊上的守望者,正带着乡亲们在共富之路上稳步前行。(王晓云 黄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