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百年前,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唐石里(今建阳区黄坑镇嘉禾村)一株水稻抽穗十五枝的奇景,被载入《宋史》《宋会要辑稿》,宋理宗因此诏改建阳县名为“嘉禾”县,成就一段农耕佳话。如今,这片承载着“五谷丰登”祈愿的土地,正以生态防控与科技赋能的现代实践,让“嘉禾盈畴”的古老愿景照进现实,一幅“宋韵田园”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闽北大地徐徐展开。 文脉传承:从御赐嘉禾到生态粮仓 “唐石里产嘉禾,一本十五穗”,明嘉靖《建阳县志》中这段记载,不仅是黄坑镇嘉禾村名字的由来,更成为刻在当地百姓心中的文化基因。虽经元代复名建阳,“嘉禾之乡”的美誉却从未褪色,黄坑镇彭家内34亩梯田至今保留着宋代农耕肌理,成为这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如今,这份传承有了新注解。在浪坑组的稻田里,30余套稻飞虱行为干扰器有序分布,通过物理手段阻断害虫繁殖,这是建阳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生态防控+良种良法”试点现场。 嘉禾村“一本十五穗”发源地 叶烯凇摄 “过去靠农药防虫害,现在靠科技保安全,产出的生态米根本不愁卖。”嘉禾村村民肖昌华指着自家稻田介绍,今年种植的省农科院优质稻种,尚未收割就已被全部预订。 嘉禾村“一本十五穗”发源地 叶烯凇摄 科研扎根:三级联动激活共富密码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南平市农科所的水稻品种选育基地落户,让嘉禾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试验场”——每年200余份水稻新材料在这里试种,一批兼具抗性强、品质优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依托“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三级联动模式,村里实现统一供种、技术、管理,带动全村水稻亩均增收400元,科技赋能让千年稻田焕发新生机。 开展生态防控安装稻飞虱行为干扰器 叶烯凇摄 “我们建立‘嘉禾共富工坊’,带动社员种植优质黑米、低 GI 稻米,预计户均年增收1.5万元,下一步想做强我们嘉禾村‘畲乡乌米’‘嘉禾大米’品牌,让好米卖好价”。嘉禾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煸华算起增收账,眼里满是笑意。 古韵新篇:从稻作故里到业态融合 眼下,嘉禾村正以稻田为舞台、畲乡文化为底色,打造“嘉禾粮仓”,谋划推出“稻香研学”“稻米市集”等农文旅融合体验,让游客在稻浪里听宋韵、品畲味、宿梯田。 宋韵田园 叶烯凇摄 “嘉禾村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正处环带上,给村里发展带来契机。村里将保护提升彭家内34亩梯田,对观下、历里、鲤鱼桐等地开展土地提升,同时,完成2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此外,还会保护性开发大门楼、武仙山等文旅资源,打通浪坑至五福洋步道。”黄坑镇嘉禾村党支部书记杨进德说,打造嘉禾“畲乡乌米”“嘉禾”大米品牌,让“嘉禾故事”真正成为“福建粮仓”的闪亮名片。 种植优质稻 叶烯凇摄 “既要守护好‘米袋子’,也要拓宽‘钱袋子’。”建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嘉禾村的实践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体现——通过生态防控保障粮食安全,依托科技提升品质效益,结合文旅延伸产业链条,让千年稻田在乡村振兴中既守住了根与魂,又闯开了新路径。(林晶 董练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