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安陂塘一鉴开 余庆桥隐山水间 武夷山市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和福建“历史文化名城”,旧有“金崇安”之誉。其老城区最富底蕴,山水环抱,人文荟萃,文化与自然之景观极为丰实且交相辉映,天成诗画。历代文人颂赞不绝,并有许多诗文载入文献史册。例如在1924年朱敬熙重修、洪简主编的《崇安县志》中,便收录了明代文人吟诵的一组《崇安城南八景》诗。组诗对环列于古城南部郊外的“八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以七律古诗给予了由衷赞美。这“八景”分别为:石泉朝霭、东岸炊烟、白华秋雨、村市樵归、陂塘夜月、南亭斜照、青涧飞虹和沙洲牧唱。 武夷山古城,山水交融。山光与水色在“城南八景”中平分秋色。即在“城南八景诗”中,描写与“水美”相关的七律占了四首之多,且画面感极强。现不揣孤陋,荐享如下: 其一:陂塘夜月 澄澄如水浸南楼,十里池塘一望收。 近水机声知夜绩,远村犬吠遇渔舟。 寒鸦当晓啼新月,白鹭惊光舞碧流。 何处田家犹未歇,舂声时起隔江头。 崇安古城,背倚丹山,面对碧水,并且曾经城垣龙盘,风水意象极为不俗。所“背倚”的山叫“西山”,即武夷山风景区延伸的北脉,今称“小武夷公园”的丹霞岩山;所“面对”的水,即古城东面的“十里池塘”,由建于北宋的漫水长堰“临安坝”截流形成的人工湖。人工湖紧临崇安古城,故名“临安陂”,因其为灌溉数千亩新阳畈田而建,又名“新阳陂”。临安坝由北宋知县赵抃(谥清献)肇建,后人为感念他的恩惠,也称该人工湖“清献陂”。“清献陂”呈长条状,青碧如染,似青龙蛰伏,亦称“青龙潭”。青龙潭的西岸,是古城东侧长达两千多米的临水城门相间、碟齿参差的褐色砖石城墙。褐龙盘踞般的“一城(墙)”、白龙过江般的“一堰(坝)”与青龙潜形般的“一陂(潭)”组合,本是绝配,若再沉浸入溶溶月色,所构成的《陂塘夜月》,则更是古城美得让人窒息的一幕诗画美景。在明代,还没有余庆桥、垂裕桥,而在今余庆桥略南位置,则有一座塔阁式高楼“南薰楼”,简称“南楼”。那时的临安坝延伸到离如今余庆桥不远的位置,沙古洲北片(洲头)还大部分是水域。在月光澄澈如水的夜晚,登临南薰楼,举目眼前的青龙潭,似有十里之长,波光粼粼。青龙潭近处岸边的人家,传出叽叽的响声,可知那是纺织人家在夜里加班织布;远处水边传来断续的犬吠声,那是打鱼人的渔火惊动了岸上村庄的狗儿。寒鸦与白鹭也没闲着,天色微明便开始啼叫和嬉水。不知哪家农户同样一夜没休息,舂米的声音不时从对岸传来。该诗以动示静,以丰富的信息量,为我们描绘了崇安古城一幅既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与市井天人合一的美妙画面。 其二 :南亭斜照 离亭一角卧斜阳,来往征人尽驻装。 百尺危楼临古道,一湾清水绕村庄。 远峰塔影摇红草,隔岸鹃声泣绿杨。 何处梵钟敲薄暮,满山横翠下牛羊。 这首诗中的南亭,在崇溪东岸的古道上,又称离亭。离亭即“驿亭”,为古人送别止步的地方。崇安古城的人们送别亲友去往东南远方,多出南城门,过永宁廊桥(后改称屏南桥,址即今崇安大桥),达溪东,随后在南亭话别。这里也是观景的好站位。当夕阳斜照在南亭,来往的商旅都要在此停驻一下,一边整理衣裳和行装准备进城投宿,一边欣赏西山的落日晚霞、古城外貌以及临安坝、青龙潭、永宁长桥(清中期重修后改称屏南桥)等如画风景。一座高高的文昌阁,耸立在古道旁边官山上的东林寺中。清澈的崇溪,在官山下的小村前向东南拐弯,流到临安坝下并形成一湾深潭(名放生潭)。远处登高山上的白塔,倒影在青龙潭上,与水边蔓生的红草交相辉映。对岸碧绿的柳林中,传来杜鹃鸟的阵阵啼叫声。古城周遭寺观众多,不知哪座寺庙敲响的晚钟,在薄薄的暮霭中,悠悠地飘荡;东边青翠的山坡上,一群牛羊缓缓走来。末句化用了诗经中“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展现了一幅既世俗又典雅的山水田园画卷。 其三:青涧飞虹 抵掌仙人吐玉虹,岿然雄跨画楼东。 念来司马怀偏壮,骑上黔驴句便工。 近浦渔歌芦岸畔,远江帆影夕阳中。 濠梁遗乐分明在,庄连交期约略同。 崇溪东岸群山起伏,春雨乍晴的傍晚,山谷泉涧(青涧即今官山北麓的下源溪)常出现长虹。长虹似由仙人开心(“抵掌”即击掌,喻开心快乐)地喷吐出来,高高地横跨在如画的东林庵楼宇上方。这种大气磅礴的美景,即使心境消沉的人,也会顿生雄心壮志;即使腹中词句穷尽的人,也能写出工整美妙的好诗来。美景中还有芦苇岸边的渔歌唱晚,有落日余晖中的孤帆远影。这些景象多像当年庄周与惠施同游濠梁观鱼时自得其乐的情景?虽时过境迁,但想把这些快乐告诉朋友的心意,与庄周当时是相似的。 其四:沙洲牧唱 两岸平沙一片波,牧儿三五语声和。 戏吹枯竹为清笛,闲对秋风唱踏莎。 漫赋罢牛悲贾谊,谁明白犊继詹何? 虚名不落人间事,且学村童自在歌。 此“沙洲”即城南的师姑洲,因曾有位得道神尼建庵此洲而得名。在崇安方言中,因“师姑”与“沙古”谐音,近代被改名沙古洲。该洲原为一座半岛形冲积洲。由于北宋名臣赵抃任崇安县令时,实施了一项载入史册的大型系统性水利工程,即在半岛的上游拦河筑建临安坝,同时在半岛西部凿通了一条人工河(十里灌渠新阳圳的一部分,其中开端至下洲一段兼为运河航道),使半岛成为一座面积约千亩的“江心洲”,即师姑洲。师姑洲的溪岸沙滩平整似毯,洲上芳草丰美,是牧童嬉戏与牛羊放牧的好去处。三五成群的牧童或聚集闲聊,或吹着用枯竹自制的笛子,或在秋风中高唱春游时常唱的《踏莎行》。且不要去吟诵“老牛负重”的诗赋了,看看写《吊屈原赋》“腾驾罢牛,骖蹇驴兮”而英年早逝的贾谊,多么让人悲哀呀?什么人知道,具有听牛声可辨牛色(猜对黑牛还是白牛)“前识”能力的詹何,今天可有继承他的人吗?那些虚空的名誉,不属于现实的人生,还是效法这些村童自由自在地歌唱吧!诗的上阕状景,下阕议论。作者并非悲观消极,而是借典议论,步步升华地赞颂崇安城南这片田园牧歌的沙洲,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令人陶醉。 崇安古城“城南八景”的上述“水美四景”,无不围绕着由临安坝蓄积的青龙潭展开。青龙潭如一方天空之镜,不仅有天光云影、水美四景投射其内,事实上还有宏丽的廊桥、逶迤的城垣、穿梭的舟船、繁忙的码头等倒影其上,更有柳永、朱子、刘伯温、徐霞客等名人身影流连其中,有闽越兴亡、衣冠南渡、道南理窟、万里茶道等演绎其里……如此等等“好景”,因作者囿于篇幅,未作状述讴歌。而今政通人和,当借助“水美城市”工程,尽力给予展示。(朱燕涛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