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过去五年,南平市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兜底保障、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绘就了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为南平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 “如今,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有了新的住房,晚年有保障了,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住进光泽县闽源林业小区的82岁老人徐风翠激动地说。 2023年11月,光泽县民政工作人员在常态化入户走访宣传救助政策和排查过程中,发现浙江籍老人徐风翠日常靠捡拾废品为生,且患有骨质疏松症,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民政部门立即启动救助帮扶机制,进行情况核实,帮助徐风翠申请救助,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按440元发放保障金。此外,为解决徐风翠住房困难问题,2024年10月,民政部门对接住建部门进行专项社会救助,为徐风翠安排住房。 践行民政爱民理念,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五年来,南平市民政系统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我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全市2.5万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基本建立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监测预警、社会救助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和规范性,将3.1万名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纳入专项救助范围,累计有7.2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享受基本生活救助。 ——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五年间,连续五次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低保年平均标准从6708元提高到9660元,比增44.0%,特困人员年平均供养标准从11996元提高到22379元,比增86.6%;连续五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14元,比增42.5%,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级护理补贴、二级护理补贴分别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15元、85元,提高到目前的137元、114元,分别比增19.1%、34.1%。 ——加强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养育标准与上一年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同幅增长。强化基层儿童福利队伍建设、儿童福利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儿童督导员142名、儿童主任1923名,五年间受惠儿童7.5万人次。“福蕾行动计划”高质高效推进,惠及农村留守、困境儿童1.3万人。成立南平市儿童福利院,实现全市机构内孤儿集中养育,9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筑幸福养老“生活圈” 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歌笑语阵阵飘。在建瓯市小桥镇“幸福里”社区,入住的老人们话家常、做手工,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幸福里”社区是开放型养老社区,主要接收偏远村、空心村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有温情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市民政系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居家有服务、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机制、市场有选择的“福见康养·夷养南平”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健全。我市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持续深化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完全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三项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累计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414户。实施特殊老人“平安通”工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无线定位、安全监测等服务。 ——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186个,建成全托、日托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成1所以上老年养护院(社会福利中心),115个乡镇建成120所乡镇敬老院。建成99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127所农村幸福院、371个村级老年人活动中心、343所长者食堂,推动建成4个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5所,乡镇(街道)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90%,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500张以上,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邵武市、光泽县试点开展养老服务线上“点菜式”服务、养老服务新型线上消费等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养老新业态更加丰富。积极引进行业优质团队运营养老服务设施,培育了百龄帮、国德、龙人伍心、智宇等一批优质康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拓展农村养老服务,累计完成500所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改造。探索在集镇建设“幸福里”社区,打造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让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互助养老新模式,建成乡镇“幸福里”社区8个。“探索乡镇‘幸福里’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案例被福建省委改革办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浦城县被民政部确定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南平市入选民政部2025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 办好社会事务暖民心 在婚姻登记工作主阵地,开设“新婚课堂”,开展婚姻家庭调解工作,五年来成功化解6000余起婚姻家庭危机; 提升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122人次,成功寻亲48人,落户安置受助人员67人; 聚焦打造惠民殡葬、绿色殡葬、文明殡葬,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建成5个县级公益性公墓; …… 近年来,南平市民政局以深化为民服务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促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内涵,统筹推进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工作,努力开创社会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婚姻登记服务不断优化。我市持续推进婚俗改革,武夷山市被民政部确认为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培育形成了“山盟海誓”婚姻登记服务品牌,举行武夷特色婚俗礼仪——“朱子婚礼”,让“婚事新办、喜事简办”成为文明和谐新风尚。实施“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试点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推进移风易俗,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婚姻登记服务宣传重要内容,引导婚姻当事人自觉摒弃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为形成良好社会新风尚提供制度支撑。 ——殡葬改革不断优化。积极倡导推行公益树葬、花葬等生态葬式葬法改革,加快补齐公益性安葬设施短板,全市建成5个县级公益性公墓,丰富了群众殡葬服务需求。推行文明殡葬,将破除陈规陋习作为移风易俗重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修订,有效遏制丧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不良风气,让“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政局从市救助管理站体制建设、功能完善入手,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科学布局巡查力量,汇集寻亲资源,有力织密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救助保障网,实现了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及时救助、应救尽救。 ——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更规范。贯彻落实《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服务南平市行政中心搬迁,完成建阳区析置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审慎稳妥推进部分县(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变更调整;系统梳理编制《南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出版2023年版《南平市行政区划图》。首次设立南平市区划地名专家库,建立区划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地名宣传推广,出版《南平市地名录》,光泽县《一城山水,满城皆画》地名文化短视频成功入选央视频《中国地名故事》,闽北优秀地名首次登录央媒传播。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武夷山市《打造智慧地名服务体系 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被民政部评为推广“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 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是一座拥有12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近年来,溪源村建立“1136”议事协商机制,以党建为引领、网格为抓手,强化“三风”融合,规范“六事”流程,让广大群众通过议事协商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监督中,在基层治理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议事协商,探索活化利用古宅新模式,村里打造了乡村音乐厅,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创建“军事夏令营”“松鼠部落”“萌宠乐园”等儿童友好特色主题项目,既优化了人居环境,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端,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市民政部门坚持在加强基层力量、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上下功夫、求突破,扎实推动区划地名、社会组织管理、社区治理、慈善等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不断推动构建我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持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创新开展村级议事协商示范活动,2021年,建阳区潭城街道溪源村、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被民政部列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全市完成了两轮村规民约修订,有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创新近邻服务模式,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等“五助”服务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全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加强社区工作职业化建设,2019年以来共招募270名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实现社区工作者岗位及薪酬等级序列化。有力推进基层组织“滥挂牌”清理整治和规范社区证明事项工作,基层建设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组织改革深入推进。实行社会组织年报制度改革,出台《社会组织成立、换届、注销工作指引(试行)》,实施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离任、社会组织注销和“双随机”执法中采购第三方审计服务,五年来抽查审计全市性社会组织240家,对71家违法违规全市性社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社会力量培育,全市持证社工从554人增加到2519人,志愿服务记录平台从无到有,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47.52万人。全市共有143个社会组织与108个老区村结对帮扶,有力助推乡村振兴。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造“血”扶贫 把“根”留住》案例和南平市扶贫开发协会的《精准发掘小白茶 形成扶贫大产业》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推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南平是革命老区、苏区,市民政部门认真履行扶建工作职责,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持续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争取补助资金,支持补助老区乡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建设。强化“山海协作”,积极对接福州11个异地商会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南平市老区乡村振兴。创新老区实用技术培训方式,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举办28期1498人次老区村实用技术培训。持续提高健在革命“五老”人员的定期生活补助标准,推进74个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扩大革命老区社会影响。 ——推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培育多元慈善主体,探索基层慈善帮扶新模式,引导慈善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抗洪救灾、扶贫济困、养老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持续开展“慈善手拉手”“慈善一日捐”“福行乐善”活动,近年来,累计募集慈善资金2.56亿元,实施慈善项目超300个,帮扶困难群众20万人次。我市公益慈善组织实施的“产业升级造血扶贫 量体裁衣促乡村振兴”、“幸福里”社区慈善助餐等多个公益慈善项目在第六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获奖。7个项目获首届“福建慈善奖”,获奖数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南平市慈善总会荣获“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南平市慈善总会会长傅光明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蒋雪娇 郑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