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市致力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开通崇阳溪漫游道,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打卡。这条漫游道全长66公里,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设有驿站、亭台、节点公园等设施,对于展示南平市山水城市特质、拓展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杰敏 摄)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以来,对南平竹、水、白羽肉鸡和氟新材料等8条产业链开展“产业体检”工作,共梳理出本地企业4510家、行业关键技术101项、本地人才1227人,助力企业获得投融资21.55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图为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绿创平台”应用操作流程。 (林梦琳 摄) 虽已深冬,闽北却仍“绿”潮涌动: 先后举办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议、“绿色金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论坛、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在延开工;全国“以竹代塑”暨竹产业发展培训班在建瓯开班…… 近期,国家级、省级活动和项目为何频频落地南平?答案或许就蕴含在闽北的“绿”动旋律、南平的兴新之路上—— “植”此青绿山水间 大雪时节,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的山林里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林农曹友顺扛起锄头上山除草,经过立于村口的石碑时,他习惯性在此歇脚,看一看石碑上铭刻着20年前立下的林改政策和村规民约。他自豪地说:“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子孙后代都能看到。林改政策已经刻在大伙儿心里了。” 还山于民,山林披绿,林农得利。如今的林农“把山当田来耕,把林当菜来种”。曹友顺说:“林改后,我家分到了20亩林地。我们经常上山割草、施肥,以前贫瘠的山坡现在变成了茂密的林地,林木也更值钱了。”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南平,地处闽江源头,是福建的生态屏障,素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誉。依山而居的人们爱绿、惜绿,也“护绿、扩绿”,经年累月绘就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南平率先在福建省提出“全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实现主要流域水质Ⅱ类水以上、全域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全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四个全域”阶段性目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针对农林大市特点,南平协同推进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创新开展“生态体检”,搭建“生态体检平台”,建立“1+N”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源头管控、常态化防治、问题集中攻坚相统一。 山水同治机制活。南平创新实施林长“巡山交树”制和河湖长“巡河交水”制,探索完善“上下游、左右岸、前后任”跨区域跨流域协作保护机制;通过创新“扩面、提质、修复、增效”机制,实施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50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率先在全省实施健康森林“三改”工程,采用“良地+良种+良法”办法,深化商品林赎买改革等生态补偿机制。 在农业扩绿领域,我市持续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建设,深化推广“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2023年全市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进展评估获全国第一。 丹青妙笔绘就大美武夷。南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建好管好国家公园,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获批成立的基础上,划定4252平方公里区域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用“环带”这个“外圈”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这个“内圈”。今年“五一”,总长约251公里的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投入运营,尽展武夷风情。 目前,南平主要流域Ⅱ类以上优质水比例、小流域Ⅱ类以上优质水比例提高至100%;空气质量连续九年全省第一。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已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中,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获评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国家林业碳汇试点、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等国家级绿色金字招牌……南平正加快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绿富共融兴南平 从生态“含绿”到发展“含金”,多年来,南平致力探索点“绿”成金的价值转化之路。 降温后,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的落羽杉正逐渐由黄转红,几棵幼树已迫不及待披上了“红装”。环溪栈道边上,一棵棵落羽杉参差错落静伫于水中,与碧波相映成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延平炉下镇曾是全国闻名的母猪生产基地,昔日粗放养猪破坏了环境。2017年,炉下镇以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斜溪村在整治行动中冲锋在前,短短几个月,拆除养殖场面积8万多平方米,削减生猪6万余头。 “这些年来,我们村用好生态资源优势,带着大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引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庄变得越来越绿,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斜溪村党支部书记陈秀庆说。 观一域,知全局。答好新时代“炉下之问”,延平如是,南平亦如是。近年来,南平聚焦竹、茶、水等特色优势生态资源转化,建立主导产业链“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持续培优做强一座山(旅游)、一片叶(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的路径模式。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去年12月底,南平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汇聚全国专利、企业、人才、政策等数据5亿条以上,精准梳理绘制竹、水、白羽肉鸡、氟新材料等8条产业创新链图谱,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今年7月底,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食品行业科创子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成立,这是目前福建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中心针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难点与堵点,从茶、水、竹、食用菌、白羽肉鸡等南平主要食品产业入手,建设了“茶饮、果饮”“禽肉类深加工产品”“竹笋、食用菌等素食深加工产品”三条具备SC生产许可证的中试生产线,使得研发中心可与各县区食品企业共同完成新型食品的研制与中试放大,进而加速南平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扩容。 借绿生金,向兴而行。南平全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创新林下空间流转、“一元碳汇”等平台,持续深化拓展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目前已实现全市县域全覆盖。 近三年,南平全市旅游收入从676亿元增加到774.15亿元,茶产业产值从326.8亿元增加到445.1亿元,竹产业产值从376亿元增加到480多亿元,肉鸡产业产值从37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逐步构建起具有南平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奋勇争先向未来 融入新福建建设大局中,南平目标坚定,正鼓足干劲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今年5月,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公布,南平入选。上月,全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我市正全面加快试点工作步伐。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南平是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不久前,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议在武夷山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张路鹏到会致辞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支持南平推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协调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中继续勇闯新路、勇开新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平市发改委主任周安有表示,我市致力通过3年试点建设,逐步建立生态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模式不断创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有力,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与科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双碳”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更加稳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南平”样板。 绿色发展“改”出来。近年来,南平探索开展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系统化构建“护绿”体系、协同化推进“扩绿”步伐、链条化探索“兴绿”路径: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发展先行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多项工作成为国家级省级典型。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基地,得到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 继去年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后,我市便开启了新“碳”索。12月4日,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产业园项目一期总面积约100亩,将分别建设碳计量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绿色低碳交通、数据信息中心、“双碳”人才公寓等板块的基础设施配套。从零起步的南平市“双碳”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涵盖二氧化碳标准气体产业化、碳计量碳监测高端设备制造、碳计量数字服务、碳计量碳排放培训资质发证等方面的多维产业链条,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瑞碳精密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等12家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地。借势推动碳计量领域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和产业链投资向南平市聚集,南平“双碳”产业迈进了新里程。 12月6日,中共南平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紧紧围绕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加快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紧紧围绕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执绿为底绘蓝图,南平砥砺奋进、步履不停。(徐陆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