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节气没过几天,按理正是农村冬闲时期,但闽北各地的田间地头,依旧满目葱绿,仍能看到一个个科技特派员忙碌的身影。 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稻渔共生”养殖基地,几名科特派会同村民一道查看水稻收获后的稻田鱼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在邵武市卫闽镇福建华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凤梨种植基地,一名乡土科特派正在给20多位水果种植专业户讲解凤梨种植技术要领。 在延平区洋后镇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区里的科特派正在实地查看刚孵化出的幼蛙生长情况。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亲自总结提升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来到南平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强调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接续制定出台科技特派员工作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久久为功抓落实,让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强化制度保障 做好“完善”文章 昨日,在武夷山市仙店工业园区,由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和杭州云茶兴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8亿元建设的武夷山香江云茶兴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2条年产6000吨精制茶生产线设备已全部到位,正在进行安装调试。项目投产后,将成为瑞幸咖啡、香飘飘、康师傅、统一、霸王茶姬、茶颜悦色等茶饮料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商。 武夷山香江云茶兴项目的顺利实施,正是得益于2022年4月,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陈坚院士团队合作,申报成功的南平市“才聚武夷”科技揭榜挂帅《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特征微生物(酶)转化机制研究及技术应用》项目。 针对产业发展中“卡脖子”关键问题,我市组织开展了科特派联建技术攻关,搭建起茶产业、森林碳汇产业等21个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实行“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实施8个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协同创新的模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仅竹产业就搭建了中国林科院竹木机械等4个科特派专家工作站,形成竹采伐机械、竹笋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新型碳材料、森林碳汇等竹产业链技术联合攻关,有效破解竹产业发展难题。 “有了‘科特贷’的金融授信政策,我们对转型发展充满信心!”不久前,福建铁驰马轻量车桥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该公司刚刚顺利从兴业银行南平分行获得1000万元的科特贷专项信贷支持,缓解了产品研发投入高、资金需求量大的现实难题。 铁驰马公司作为一家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缺乏传统抵质押物,按传统评审体系较难获得融资支持。有了我市推出的科特贷新政,根据科特派在企业服务的实际情况,兴业银行南平分行依托“现金流+技术流”评价体系,以信用免担保的形式,成功为铁驰马公司发放“科特e贷”1000万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近几年,我市持续推进完善科特派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利用市财政资金和支农再贷款、绿色金融等政策,建立4000万元规模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降低门槛、降低利率的“政银担”科特贷、科特e贷等科特贷金融产品,累计放贷超24亿元,为科特派在闽北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我市还创新推出科技特派员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和政府救助保险,为科技特派员及其领办、创办或帮扶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提供总保额3.7亿元保障,解除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 通过几年努力,我市科特派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了“双向选择、按需选派”,不断促进“高端引”“社会聘”“基层培”等产业需要的多元人才导入,推动科特派工作从一产服务向二、三产延伸,从单一科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从节点服务向全链条服务拓展。目前,全市已累计选派选认科技特派员个人1.96万人次、团队1700个、法人97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2万项次,开展技术服务24.8万项次。 夯实优势基础 做好“巩固”文章 走进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肉类加工、笋菌素食加工和茶果饮料加工三条标准化中试生产线及一个研发小试平台,科研人员身着白色实验服,忙碌于各实验台之间。 在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去年下半年,市科技局与南平实业集团合作,引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及江南大学在食品领域的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展开绿色食品研发、中试。今年7月29日,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揭牌成立,作为福建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中心承载着南平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使命。 “我们针对闽北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深加工技术基础薄弱、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升级困难的现状,致力于解决茶、水、竹、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问题与难点。”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军介绍,中心已成功研发了茶啤酒、酵素、海鲜菇、熏鹅、卤肉、鲜笋保鲜等一系列产品及技术,并已与多家企业和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部分产品已完成开发与成果转化落地,白羽鸡熟制脱骨鸡爪的冻转鲜技术已经成功在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转化落地,茶啤酒等产品也将陆续推向市场。 赵志军作为南平市优秀团队科技特派员代表,他表示,下一步,中心将继续以食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食品产业,引领发展未来食品产业,助推我市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持续致力于搭建科特派创新平台。引进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打造南平绿色产业创新平台,聚焦南平“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3+4+5”重点产业集群,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绘制产业创新链图谱,深入查找最新前沿技术与产业关键技术“链接点”,破解“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依托上海高等研究院、江南大学、武夷学院等科特派服务团队分别打造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精准导入专家人才和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科特派的服务,目前,我市还搭建市级科特派办公室、县级科特派服务中心、乡镇科特派工作站、村科特派工作室四级架构,明确各级机构职责,并创新从政府机关单位向县(市、区)及三大产业组团选派科特派团长13人、从乡(镇、街道)及县级工业园区选派科特派联络员152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体系,建强科特派服务的“基层堡垒”。 健全服务体系 做好“坚持”文章 日前,光泽县鸾凤乡大羊村赋聪耘合作社百亩“稻渔共生”养殖基地热闹起来了。合作社的社员们集中在这里,和南平市乡土科特派周建仁进行“稻渔共生”产业的交流互动。 周建仁是远近闻名“稻渔共生”种养“专家”,来自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他早期以种植蔬菜为生,2017年获得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农民大专班学习的机会,学到了淡水养殖方面的专业课程。回到村里,他开始了“稻渔共生”生态种养的尝试并大获成功。村民们纷纷上门讨教,周建仁把“稻渔共生”项目的技术要领倾囊相授。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村里的“稻渔共生”水稻田就发展到200多亩。周建仁也成了“稻渔共生”养殖的土专家。 2022年12月,周建仁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南平市首批乡土科特派,这让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继续用科技服务村民,还要挤出时间上门,毫无保留向前来问询的群众传经送宝。 几年来,在周建仁的带领下,光泽县仁厚村成为福建省生态稻渔装备最先进、技术最密集的示范基地之一。 2023年6月,“光泽县生态稻渔可视化监管与网络认养模式探索”项目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二等奖。周建仁先后获光泽县劳动模范、“全国百强乡土人才”等荣誉。 近年来,我市围绕“为民”目标,坚持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导入基层活水,创新从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返乡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认乡土科特派500人,并通过举办科特派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成果推介会,充分释放农村“邻居”效应,不断做大做强本地“土特产”,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市级科特派选认工作中,我市一方面坚持以市场调节利益共享机制,按20%比例从非公渠道选认综合服务类科技特派员,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金融”服务包,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支持力度,促进利益共同体从政府推动向市场行为转变。 目前,我市科特派利益共同体备案机制已被写入福建省委省政府文件,在全省推广应用。继2021年11月成功发布福建省首个科特派服务标准后,我市又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国家标准编制工作,于2023年11月27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许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