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联合其他16个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明确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全面建立。该“教联体”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是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 在福州第十一中学家庭草坪音乐会上,同学们观看会演。(受访者供图) 家校共育:协同发展新空间 华灯初上,夜景醉人。福州第十一中学的操场上响起美妙的歌声,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这里正式开始。 这场名为“月影拾光”的家庭草坪音乐会已顺利举行了两年。“音乐会的举办场地设于校内,但其形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活动,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学校不作额外安排,仅负责提供场地和演出设备。”福州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刘燕说。 音乐节成了亲子教育的新阵地。在此平台上,家长和孩子们有了全新的家庭体验。“在音乐节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家长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进一步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与情感联系。”刘燕说。 社会力量也在促进家校的沟通和理解。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率先推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建设,致力于提供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难题。自2020年创建福建首个“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以来,截至目前,全省实验区已覆盖9个县(市、区)和56所省级实践学校,覆盖学生家长人数超过160万。“这是个很好的探索,能够构建完善高效的家校社联通机制,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水平。”省贸促会关工委副主任张琳悦说。 社会课堂:点亮梦想之光 近日,“心育·幸福家”主题心理活动在福州市鼓楼区树兜社区举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爱萍作为家庭教育特派员,为同学们解决成长路上的心理难题。 福州市屏东中学毗邻树兜社区,该校党总支与所属树兜社区党委不断交流,碰撞出“幸福+”家校社工作思路。 “幸福+”专家课堂、“幸福+”家长课堂,让学有专长的身边人为学生带来生动前沿的讲座;“幸福+”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参与其中。如福建博物院牵头的“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为主题,以共建形式让多所学校的学生通过趣味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福建工业学校,车企员工指导学生操作工具。(受访者供图) 疏通堵点:畅通人才之路 2019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需“促进校企双方全面深化合作”“职业院校应依据自身特色及人才培养需求,积极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多个维度展开合作”。 记者走访福建工业学校了解到,该校依据学校自身特色及人才培养需求,积极与宝马等车企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多维合作。 “校企协同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福建工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学部主任余茂生表示,“在构建教育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深入研究企业所在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建立专业共建机制。在人才培养层面,职校可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标准。在产业链的构建上,职业院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并积极组织师生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创新竞赛活动,提升创新链条的效能。” 福建工业学校副校长黄晓丽认为,职业教育除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外,政府与社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政府部门已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校企协同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社会则扮演着监督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色,对校企协同的过程及其成效进行监督与评估。同时,社会也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有效平台,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以及技术的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