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阳县少数民族19个,共50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1990年为4734人(第四次人口普查),畲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 90%。建阳畲族散居于徐市乡的唐科、莒口乡的茶布、书坊乡和麻沙镇的长坪等地山谷中,而以黄坑乡、漳墩乡的畲民人数最多,有畲族村。据潭西《雷氏宗谱》载:畲民由广东迁到闽西龙岩,为一世祖,第四世法溪公迁建阳黄坑。到民国18年(1929年)二修族谱时,已传到第十二世,照此推算,畲民迁居建阳,至今三四百年。他们虽散居山谷间,不免要与汉民往来,以至于与汉人通婚。他们有本族的语言 (无畲族文字),但年青人大都讲汉语,用汉字,生活习俗与汉族无异。老一辈畲民还会唱畲族山歌,有畲族服装,懂得畲族的历史和畲民婚丧喜庆风俗。 (一)唱山歌 畲民喜爱唱山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唱山歌的习惯,在劳动中也常以歌代话,相互唱和。过去,畲族聚居的山村每年都举行山歌比赛,往往欢唱通宵。因为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畲族的历史文化就是靠唱山歌世代相传。 (二)服饰 畲族男子的服饰与汉族已无区别,仅女子还保留民族服饰。她们不施脂粉,也无金银饰品,服色仅兰、青、白三色。现在,建阳畲族人平时都不穿民族服装,仅年老一辈保存民族 服装,在欢度民族节日时,偶尔用民族的服饰。 (三)嫁娶 在清代以前,畲民嫁娶仅限于盘、兰、雷、钟四姓之间,一般不与汉族人通婚。到现代,畲族通晓汉语,用汉文,与汉族人通婚。 畲民嫁娶旧俗是在婚期前两三天新郎就到新娘家迎亲。那天,新郎在前导行,新娘头裹红布巾,身穿兰衣服,撑着雨伞,随后步行。到达新郎家中时,亲友都避入内室,新娘走进夫家不见一人,便要问道:“你家绝种了吗?”这时,众亲友才从内室一拥而出,齐声答道:“正等着你来接种呢!”接着才举行结婚仪式,宴请亲友。建国后,畲族的婚俗已与汉族相同。 (四)丧葬 畲族普遍采用土葬,唯有畲族妇女如在分娩月内死亡,则用火葬。畲族丧葬风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入验时以歌代哭,入葬时行歌舞仪式。雷姓祭祖用五碗酒、五碗菜。兰姓祭祖用六碗酒、六碗菜。 (五)寿庆 畲民庆寿,全村人都参加,举行祭先祖盘瓠的仪式。畲民也是从50岁开始举行庆寿仪式,60岁生日要举行寿庆,70岁寿庆要在69岁生日时举行,80岁生日举行寿庆,90岁寿庆在86岁生日时举行,100岁寿庆在94岁生日时举行。前往祝寿的亲友要送庆寿礼品。寿庆一般都要接连三天,歌手云集。待唱颂歌告一段落后就进餐,然后再唱颂歌。这样唱颂歌与进餐交替进行,反复数次,直到深夜,欢歌尽兴之后才散去。 (六)节日 畲民的节日习俗一般与汉族相同,但畲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民庆祝乌饭节。节前几天,畲民就上山采集“茄老茶”的叶子备用。乌饭节那天用这种叶子掺入糯米,加拌红糖、芝麻蒸熟食用。用“茄老茶”叶蒸的糯米呈黑色,所以称它为“乌饭”。据畲族民间传说,畲族先祖雷万兴率畲民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被逼入山中。为节省粮食,坚持斗争,他们就采摘一种叶子制成乌饭充饥,终于在三月初三这天取得了反抗官府的胜利。为纪念先祖的业绩,畲民就以三月初三为乌饭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畲民纪念先祖盘瓠出生的节日。这天,畲民举行祭祖活动,用五斋五荤的菜肴祭先祖盘瓠。仪式完毕后进餐,进餐后对歌,赞颂先祖盘瓠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