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节 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但它与除夕有密切联系,一般称除夕为“过年”。正月初一到初五,俗称“五天年”,在这五天内,不论男女老少除会会亲友都不外出劳动,在家欢度春节,或会亲访友,称为“拜年”。旧习俗,过春节要“一身新”,即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大家一见面就拱手互贺新年。解放后,人们相见互祝“新年好”“新”,并有前寄送片等;机关单位则举行团拜。 除夕的午夜过后,要依照农历《通书》所载“吉时”开门,放鞭炮,早餐素食。一般情况,正月初一不到他人家里拜年;但已分立门户的子女,要到父母家中拜年,女婿、外甥与内侄等至亲下辈也要在初一或初二去向长辈们拜年。建阳县城乡拜年活动可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2)元宵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应在正月十五这天;但从正月初十起就开始闹元宵活动。家家户户晚上挂各种各样彩灯,还举行舞龙灯、猜灯谜、放焰火、游园、踩街等活动。民国以前,元宵节(正月十四)盛行抬萨游街,但此类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建国后已废止。 在历史上,建阳县的元宵活动富有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据旧《建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建阳县令蒋元枢曾称:“纸灯甲于天下,莫如建阳”。民国初年闹元宵时,建阳县城舞花钵灯,举行花灯会,竖高照、大纛灯,盛况空前。建国初,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县文化部门几乎年年组织舞龙灯活动,各乡龙灯队进城赛舞。 (3)清明节 清明节在公历4月4~6日,从清明节的前3天到后4天,民间举行祭扫祖墓活动。 建国前,大姓望族一般都设有祭田,由族长、房长主持祭扫祖墓活动,凡是族人参加本族扫墓活动后都可以到祠堂吃一餐清明饭,合族按丁口分胙肉,费用从轮蘸田的收入开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宗族势力土崩瓦解,宗族所有的祭田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大规模的祭祖活动也随着终止了。现在,仅有各户家长组织的扫墓活动,而机关学校则在清明前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活动。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家门户两旁要插艾叶、菖蒲,小孩身上挂香袋或樟脑袋,要喝雄黄酒。门两旁张贴“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妖”之类的对联。这些习俗已逐渐消失,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划龙舟已变为端午节的一项体育活动。 (5)中元节 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这六天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旧时,初十这天,各家从祖龛中将祖先牌位移置厅堂,备斋菜敬祀。每日三餐前,要点燃香烛。中元节焚烧锡箔纸糊制的大小元宝及冥钱、冥衣等焚化物,送给先祖享用。建国后,这些具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大都废止,但在乡间尚偶有类似的活动。建阳的“七月半”,家家户户用糯米做传统食品,俗称“龟子”,供奉先祖享用,今已成为一种传统小吃。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团圆节。这天,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中节夜晚,一家人在一起悬灯赏月。建阳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现在的中秋月饼不论品种环是质量都远胜前代,不仅集中在中秋节前后大量销售,而且成了传统食品,平时能买到。建国后,农历八月十五夜里民家悬灯的习俗已不复存在。 (7)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建阳有重九登高的习俗,城区潭山(古称卧牛山)从明代开始就有重九登高,远眺赏景的习俗。这天人们就近参加登高活动,所以后来就将卧牛山称为登高山。建阳县重阳节还有放风筝、吃薯糕等习俗。 (8)冬至节 冬至节处于冬季的正中,民间有用糯米浆、芝麻、糖做成汤圆欢度冬至节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此外,建阳还有冬至节这天吃狗肉等进补的习惯,据传这天进补效果特佳。 (9)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为辞旧岁迎新春,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洗刷家具用品,扣扫屋宇,洗刷门窗,杀鸡宰鸭,蒸年糕,做白粿,煮膀蹄,准备在除夕晚餐开家宴。还张贴春联、年画、挂历,燃放鞭炮、焰火。旧时,穷人躲债,很迟回家,叫“做皇帝”。除夕家宴时,要给孩子发压岁钱。晚上,一家人团聚守岁,享用茶点果品,一直到子夜来临,辞别旧岁,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