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20岁,朱熹命黄干为他举行冠礼。乾道初,祝穆与其弟一起随朱熹到建阳云谷晦庵就读,受黄干、蔡元定教诲。他嗜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著述积累丰富资料和感性知识。 晚年卜居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集朱熹生前手迹,匾于厅堂楣额。在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书“岁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与隐庐相对,又筑小楼四楹,取张南轩所书“藏书楼”三大字,揭匾楼上。在这优美舒适的环境,开始他晚年的著作生涯。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祝穆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他不仅自编书籍,而且自家刻书发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有市侩之徒将祝穆《方舆胜览》自刻本改名《节略舆地纪胜》翻刻。祝穆上诉保护版权,官府下令“追人、毁板”。这时祝穆经过几年编纂,雕版费用,据称“浩瀚”。他不仅是刻书家也是藏书家。其家境不算富裕,却仍节省开支,购聚书籍,建筑小书楼以为藏书之处。 祝穆于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十一月撰成《南溪樟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当年逝世,谥“文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