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福建建阳,公元205年置县,是福建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素有“七贤过化之乡”和 “南闽阙里”之称;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创建“考亭学派”形成理学思想体系;“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宋代建阳是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享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的美誉。建阳于2017年获得评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而产于建阳“建窑”的建盏,近年来建盏文化日益升温,影响力日益扩大,但也出现了产地不明、鱼目混珠等市场乱象,本文将从“建阳建盏”的几个方面来阐述传统的建盏之美,以期能简单甄别何为“建阳建盏”。 关键词:建盏 建阳建盏 器形 釉色 胎骨 匠心 宋代“建窑”曾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以烧造铁胎黑釉茶盏著称,俗称“建盏”;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近年来,建盏文化迅速升温,建盏独有的审美内涵得到了广大玩家的认可,建盏在国际和国内的拍卖中频繁露脸,价格屡创新高,建盏行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由90年代初的十几家手工作坊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家注册企业,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产业集群。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历史性地域性问题也随着突显出来,区域之间的手艺人进行互动与交流,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同时也带走了这一技术和生产模式。有些不良商家以“原产地”“建阳建盏”或“建盏”的名义进行兜售,误导消费者,他们使用的矿釉成份及配方结构与建阳建盏有较大的不同,且烧制技艺也有一定的差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涉县柴胡等70个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6年第128号)对建盏进行了定义并确定其产地范围:建盏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现辖行政区域。另外2015年建阳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商标为“建阳建盏”。“建阳建盏”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用于证明建阳建盏该产品的原产地域和特定品质。下面将从“建阳建盏”的几个方面来阐述传统的建盏之美。 宋徽宗赵佶曾在《大观茶论》中描述:“盏色贵青黑,玉豪条达为上” [1]。亦有 《大宋宣和遗事》:“其间,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命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宋徽宗点茶建窑兔毫盏,在这个场景里说明建溪异毫盏已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可,而“建溪异毫盏”即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水吉镇建窑的产品。 古建窑遗址集中于建阳区的水吉镇后井芦花坪、大路后门一带,最早产于唐代后期,以深褐酱青釉器物为主[2],平静沉淀、平实理性儒雅。到宋代斗茶多为皇庭、士大夫阶层所爱。提到建窑的诗词较多,如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杨休点密云龙》“建安瓮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蔡襄《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杨万里《和罗巨济山居十咏》 “自煎虾蟹眼,同瀹鹧鸪斑”等。士大夫、文人墨客对建盏推崇备至艺术赞颂有加,影响深远,因而各地窑口争相效仿。在当时主要有建阳白马前窑、中布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五度桥、松溪九龙窑、光泽茅店窑、顺昌河垱窑、浦城大口窑、建瓯小松窑及福清东张窑、宁德飞鸾窑等[3]。但各大窑口生产的黑釉器物、器型、釉色、胎骨等与建阳窑口都有一定的差异。 建盏器形之美 传统的建阳建盏多为口大底小,形如漏斗或似钵罐,绝大多数有圈足,足根有修刀或偶见跳刀痕。造型古朴浑厚,手感较沉,分为束口、敞口、撇口、敛口等。束口指敞沿束口,若唐代仕女之高束腰状,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敞口形如漏斗,口沿外敞,斜直腹,浅圈足;撇口口沿外撇,斜腹,形似盘状,浅圈足;敛口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造型较丰满。除此外还有灯盏、钵、瓶、罐、灯台、炉、壶等器。现代的建阳建盏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器型种类较多,功能主要有日用茶器、茶宠摆件、艺术瓷器。建阳建盏的茶盏造型看似简单,实则是陶人历经上万次的拉坯磨练出来的,其线条弧度,张力,柔软度与精气神都较好的与作品巧妙结合,高超的艺人基至可不借助任何外物随心拉出大小无二的茶盏作品,技艺精湛令人叹服。建阳建盏的造型就如人这身体,比例好不好,动态美不美都会让人产生相应的情绪。 建盏釉色之美 建阳建盏釉以黑釉为主要色釉,其原料取自建阳水吉附近特有的釉矿,含铁量较高属于铁系结晶釉的范畴。在烧制中,在高温窑炉中的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釉面熔融并伴有气泡产生,同时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釉水在析出部分的二价、三价铁元素或形成铁单质结晶,从而产生特有纹理变化,形成奇美的花纹。它湛蓝如满天星辰的油滴、流星划过天际的兔毫,美不胜收,偶有蓝紫光彩若极光隐现、蓝绿孔羽变异妖艳多姿、彩虹霞彩夺人心魄的曜变更是精美绝伦。它们随机灵动,宁静深远,品味中顿悟出人生真谛。 传统建阳建盏根据其配方的不同,窑炉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主要有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釉等六类。兔毫其特点是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是铁锈色线纹,若流星似兔毫,在放大60-200度微视中能看到若鱼鱗状排列肌理结构。油滴则在其面上出现大小不一的许多带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小的若芝麻,绿豆,大的有指盖大小,其烧制过程中施釉较厚Fe2O3在高温中聚集,冷却时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下析出铁结晶所致。烧成温度范围较小,烧成难度较大,且窑温的控制要求严格,才能出理想完美的作品[4]。 建盏胎骨之美 传统建阳建盏的胎骨之美主要来自三部分元素。首先胎骨中裸出的底足是鉴别新老物件的依据之一。建阳建盏源于唐末,盛于宋而止于元,直至1979-1982年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攻关研究,成功复烧出建阳建盏,历史节点很明确,做为断代高古瓷,基本上的老盏出土于宋代,加以用取其底足裸胎用C-14进行衰退检测,能更加精准判断出相接近的年代。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建阳建盏作品有不同的特征,这是受当时社会审美水平来决定的,传承的建阳建盏底足略向外斜,有圈足,修坯较细,手触摸盏内外壁有明显的凹凸感,底足有挂釉现象。而遇林亭窑的茶盏胎骨呈灰色,圈足修坯较粗糙。江西吉州窑以仿玳瑁纹样为主,釉色底足明显异于建阳建盏。南平茶洋窑则釉层不匀,少有挂釉现象。 其次胎骨还可确定其坯土的成份及胚土配方的比例,推导出过去的生产工艺和大致生产方式及社会发展情况,对了解历史有很大的辅证作用。建阳建盏为立式正烧,底腹基本为釉料覆盖,能对矿土分析的多在胎骨的底足。从传统建阳建盏可以大至测出其含铁量约在3%-10%之间(现代的产品检测标准规定为胎体含铁量为:6%- 10%)且土中含有高比例的氧化铝、氧化硅等元素,使其可以承受1300度以上高温。高含铁量使胎体在烧制中形成灰黑色胎体,与盏的黑色融为一体内敛而深远,且胎骨声音清亮如磬引人遐想,这与宋代追求内在精神层次的提升和受到玄学思想影响相契合[5],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需求。 匠心传承当代建盏之美 建阳建盏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人,或热爱或执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其中有一群人很可爱,值得宣传与赞赏。这群人我们称之为 “师傅”。 第一类“师傅”他们由传统的手工业者、当地农民、工艺品生产者组成。他们祖辈生长在本地,老实、本份、善良。他们用心做盏,对产品精益求精,广收徒弟,在行业内很受尊敬,如廖设生、许家有、蔡炳盛、詹桂溪、阙梅娇、吴立主、李细妹等人,这些“师傅”很珍惜情感,重情谊。第二类“师傅”是由北京、上海、江苏、厦门等地经营生意的建阳本地人组成,他们眼界较开放,有一定的经营企业的经验,他们的加入带来了生产经营观念的变革,通过线上线下的经验模式,紧随市场波动,不断推出新产品,他们有较好的消费群体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对助推建阳建盏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类“师傅”为本地80后、90后、00后的实业青年,他们中有的还是大学生,他们年青适应力强,各种生产技术学习快,融入快,在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投入。如张伟、暨国军、张家华、刘学财等,他们是行业发展的生力军。第四类“师傅”是对建阳建盏有深厚情结的外地“朝圣者”,他们来自国内外各地,因为满心的热爱结庐建阳研究建阳建盏。如菅传仪、吴兴乾、金永镐等,他们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这些“师傅”对文化与技艺的传播和交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职业的人员参与进来,共同缔造这陶瓷艺术界的传奇。 参考书目: [1]宋 赵佶著《大观茶论》沈冬梅李涓编著,中华书局2017年。 [2]谢道华著《建阳市文物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谢道华编著《建窑建盏》,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5年。 [4]林庆中《建盏概述》发表于福建建阳《首届建窑建盏文化季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7 [5]陈木泉 许光廷《建盏:我思·之我釉化万千》,发表于福建建阳《首届建窑建盏文化季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