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停止了黑瓷的生产,建盏烧造技术从此失传六百余年。但“建盏”的恢复和研究,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研究者所追求。1979年9月,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建阳瓷厂等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云集建阳,参加“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鉴定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质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失传六百多年的建盏古瓷工艺在建阳重焕生机。 近年来,建阳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建窑建盏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将建窑建盏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金名片”进行产业布局,在资金、用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努力推动建盏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建阳区启动申报建盏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的工作,编写《建阳建盏》标准,首次提出了建盏工艺的规范生产要求;2015年7月,“建阳建盏”正式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12月28日,建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9月4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建阳区“中国建窑建盏之都”荣誉称号;2018年5月5日,福建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省第一部有关于建盏制瓷工艺的地方标准;2018年5月23日,建盏建盏烧制技艺被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建盏的基本器型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建盏胎质原料是建阳境内特有的含铁性粘土,坯体含铁量高达9%以上,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建盏所用的黑釉属于析晶釉,依照釉面纹理分类,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杂色等六类,成品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 建盏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炼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盏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将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气呵成。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在准确适度的内外两个力的调合中,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