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窑黑瓷的收藏与鉴赏”专辑共分五集,简要介绍建窑黑釉瓷器的器形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本集简述建窑釉色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已掌操的资料看,“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所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而“盏”的称呼则在宋代就已有之。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盏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此外,建窑黑瓷器形尚有少量灯盏(灯台)、钵、瓶、罐、高足杯、执壶、水盏、水注、三足炉、香薰、渣斗、扑满、砚台、盏托等。按照釉面纹理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异毫)等六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生烧品。 “建窑黑瓷的收藏与鉴赏”专辑共分五集,简要介绍建窑黑釉瓷器的器形种类、造型及胎、釉特征。本集简述建窑器形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都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绝大多数为圈足且挖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依其造型特点,大致有三种主要的划分方法: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将其划为敞口(撇口)和敛口二大类,每类分为大、中、小型:九十年代以后,又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敞口、撇口和敛口、束口及小圈碗等类;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敞口、撇口和敛口、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每类型又分若干式。依器物口沿尺寸不同,大型碗口径在15厘米以上(目前已发现口径20厘米以上的大型器,其中有件柿红釉大撇口碗口径达27.3厘米)(图版030),中型碗口径为11—15厘米,小型碗口径在11厘米以下,近年来发现口径4.9厘米的小杯。本书为方便阅读,采用第二种分类法,即将建盏分为敞口、撇口和敛口、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灯盏是建窑黑釉器中已发现数量仅次于建盏的器形。依其造型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口沿内敛,丰肩、鼓腹、腹下内敛至底,卧足。钵的数量较少。 有两种类型。
口沿外敞,束颈较短,鼓肩,腹下内收,矮圈足,挖足极浅。大者口径10厘米,小者口径3厘米左右(多为鸟食罐)
口沿外撇,微鼓腹,腹下内收,喇叭口圈足。数量较少。 由盏形器和碟形器相粘接而成。盏形器口沿内敛,腹微鼓,腹下内收与碟形器相接。碟形器口沿微内敛,斜腹,浅圈足。圈足有修刀痕迹。此类器目前发现还较少。 为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外形为碗的造数,底足有圈足和卧足两种。碗内心有锚状(羊角状)的突起(图版053),有的在锚状物上立一只小鸟等小动物作为装饰。
敞口折沿,鼓腹,尖圆底;施黑釉,外壁下半部露胎。数量少。 盘口、立沿、直把,喇叭状足;把手缠绕一条蟠螭。乌金釉,胎骨灰褐色。窑址出土。目前仅见一件,口径7.6厘米、底径10厘米、高9.5厘米。 罐形器(古代的储钱罐)。圆锥顶,圆溜肩,腹下微内收,平底。顶部施黑釉,自肩部以下露胎无釉;胎骨灰褐色。顶部开一小口,应是投币(铜钱)之用。 敞口、直颈、鼓腹、三足。胎色灰褐色。造型精致,通体施釉。
由二个碗形器相向扣接而成,其中上半部分的碗形器似将下腹部切除,倒扣与下半部分的碗对接而成。造型简洁,通体施金兔毫釉。 此外,还发现莲花瓣器座、花钵、枕、小珠、小动物等器物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