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朱子一生成就的事业主要有三方面:教育、著述和从政,但以教育的成就最为卓越。 朱子耕耘教育园地长达半个世纪。从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至庆元六年(1200)病逝,五十多年间,除有九年仕宦于各地、四十多天在朝任侍讲外,朱子主要在福建、江西等地论道讲学;从创建寒泉精舍,到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的建成,以及重建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朱子兴学、讲学之功超迈前人,从游于朱子门下的学子达“数百千人”之多,可谓盛极一时。朱子即使从政也不忘讲学。他的宦迹所至有闽、浙、赣、湘、皖等地区,兴学、讲学从未间断。朱子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硕,而其重要的著作如《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伊洛渊源录》《诗集传》《周易本义》《童蒙须知》《易学启蒙》《小学》等,主要是作为讲学的教材而编撰的,其著述的宗旨与教育活动相关;《朱文公文集》中大量的通信,都与论道讲学相关,《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则是朱子数十年讲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实录,其中不少篇章形象生动地记述了朱子与门人具体的教学情境,展现了朱子论道讲学的广度与深度。朱子的著述并非纯学术研究的论著,而是他讲学论道的思想结晶。朱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智慧,蕴含于他的著述之内,体现在其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朱子的教育思想来源大致有三方面:第一,上承孔子、子思、孟子等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近师北宋濂、洛、关诸位理学大师及其传人的教育思想;第二,批判地吸收汉、唐诸儒以至道、释诸家的教育观念;第三,根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及对南宋教育现实的反思,故朱子的教育思想具有综罗百代、汇纳群流、致广大、尽精微的特色,是孔子之后,能矗立中道,集教育思想之大成的教育家。朱子的教育思想犹如一巨大的思想储水池,汇纳群流,归之一趋,是集孔子以下教育思想之大成者;确如钱穆在《朱子新学案》提纲中说:“朱子博通之学,其规模之大,条理之密”,“旷古无匹”。朱子的教育思想因为有此集大成的特色,又是南宋以来至晚清的教育思想的起点;元、明、清三代教育家,无论走哪一方向,都会触及朱子教育思想这一壁垒,或传承,或绍述,或怀疑,或批判,都无法绕过“朱子教育思想”。这样,朱子就成为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中心人物,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朱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仅集北宋理学家教育思想之大成,而且集孔子以下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还对儒家以外其他百家众流的教育思想有批判性的吸收。博大而不芜杂,精深而不支离,这与朱子教育思想建构有其中心观念贯穿始终相关。朱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易传》的“生生”与孔子的“仁”,是“生生”与“仁”的精神在教育领域的贯彻与落实。朱子说:“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之原,万事之本。”“如《大学》致知、格物,所以求仁也;《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亦所以求仁也。”“《中庸》:‘仁者,人也。’……‘仁’字有生意,是言人之生道也。”“天地生生之理,这些动意未尝止息。”朱子释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仁之为德,生生不已,备万理,含万善,《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道生物继之以化育覆载,是“仁”的精神,仁是造化之功,修人道以配天道,故教育的本义在于引导人朝此境界努力。朱子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知孔门之学在求仁,故他立教、施教的宗旨亦在此,其教育思想是以仁、生生的精神为内核而展开的,是一种内含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生命教育学;把握生命,体验生命,理解生命,化育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生命趋向至善的境界,即仁的境界,是朱子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朱子就是基于“仁”与“生生”的精神,对孔子以下的教育思想作批判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也是本着这一精神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的,此乃朱子教育思想博大而不芜杂、精深而不支离的关键所在。 朱子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现代教育学所论的诸多方面,如,何谓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使命与功能、教育的内涵诸方面;如,德育、智育、美育、群育等,教育的不同层次、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原则,等等。朱子并没有像现代教育家那样撰写教育哲学、教育学专著,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易学启蒙》《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近思录》《伊洛渊源录》《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孝经刊误》《小学》等书之中。寓创造于注疏之中是朱子治学的特点,他往往通过对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教育家或思想家的言论诠释,阐发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外,朱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就门人、弟子有关的教育提问作答,阐明自己的教育观点以启迪学子,《朱子语类》所记极多;因此,研究朱子教育思想,只有从朱子上述著作、《朱子语类》以及朱子与讲友、门人的通信等中作一番梳理,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探索,才能窥见奥蕴,观其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