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99-5822971
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书香建阳 > 朱子 > 朱子生平 > 正文
家学
2022-12-27 15:00:45  作者:   来源:《朱子文化大典》   责任编辑:

朱子的父亲朱松,是一位重视教育的官员和学者。宣和五年(1123), 在任政和县尉时,就在县内建星溪和云根两所书院,以教育县民子弟。在学 术上,朱松师从杨时的高弟浦城萧顗和延平罗从彦,并与李侗、胡宪、刘子翚、刘勉之、范如圭等结为好友。对其父的学术渊源和评价,朱子称:“得 浦城萧公顗子庄、剑浦罗公从彦仲素而与之游,则闻龟山杨氏所传河、洛之 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

朱子幼承庭训,得家学之传。曾自述云:“熹之先君子好左氏书,每夕 读之,必尽一卷乃就寝。故熹自幼未受学时,已耳熟焉。”说明朱子在尚未入学前,已从其父处熟知了《左传》。又云:“以先君子之余诲,颇知有意 于为己之学,而未得其处。”“为己之学”,指的就是诚意正心,笃实践履 的孔孟儒学。由此可知,家学乃朱子得儒学思想启蒙的源头。

从朱子早年求学的实际情况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朱子五岁 至十岁的幼年时期,主要是入学跟从塾师,其间也不时地得到其父的悉心指 导。第二阶段是十一岁至十四岁童年时期,主要是受学于家庭。

(一)第一阶段

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朱松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七月到任。次年五 月因反对和议被降职,假馆于邑人郑安道之义斋。八月,权监泉州石井镇, 十一月,有消息说有北兵从江西入邵武,因眷属仍在尤溪,于是从石井归, 携家还政和。建炎四年(1130)夏,有龚仪叛兵由浙入闽,破邻县松溪隘, 掠建州,攻南剑州,于是朱松从政和买舟携眷下尤溪,仍假馆于郑氏义斋。 本年九月十五日,朱子在此出生。

绍兴四年(1134),朱松携家从泉州石井回到尤溪。时朱子五岁,由于 颖悟早慧,异于常儿,其父将其送入小学读书。朱松《与内弟程复亨书》 云:“媳妇生男名五二,今五岁,上学矣。”下又注云:“朱子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此云‘五二’盖以行称耳。”朱松有《送五二郎读书诗》即作于 本年。诗云:

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

朱子幼年读书之所,当地人认为,就在其寓所,即朱松友人郑安道故宅 内。此地既是朱松家人馆寓之地,“亦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后人为纪 念朱氏父子,在此建南溪书院以祭祀之。

朱子的童蒙塾师史志缺载,已佚其名。其教材则有《孝经》等。黄榦 《朱文公行状》载:“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通之。题其上曰:'不若是, 非人也。'”真德秀《西山读书记》亦载:“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 始诵《孝经》,即了其大意,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子幼年时就对自然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努力加以思考。黄榦《朱 文公行状》云:“幼颖悟庄重,能言。韦斋指示曰:‘此天也。’问曰:‘天之 上何物?'韦斋异之。”朱子后来曾自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 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 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

此时,朱子阅读的教材还有“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四部儒学经典。朱子自述云:“某自卯读’四书',甚辛苦。”“某向卯角 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

绍兴四年(1134)九月,朱子祖母程氏卒。朱松于本年携家离尤溪而寓 居政和,葬母于政和县将溪山铁炉岭,为之守丧。朱子因之得以在政和星 溪书院、云根书院和松溪湛庐书院读书。

绍兴七年(1137),朱松守孝期满,移家建安城南环溪精舍。这年,朱子八岁。曾与群儿在河滩嬉游,朱子“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 ”。故建瓯历史上曾有画卦亭和画卦洲等名胜古迹。

本年六月,朱松入都。将朱子母子寄居其师浦城萧家。八月,朱松被 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1138)三月,朱子随母来到临安(今浙江省杭 州市)。朱松延请名师杨由义教子读书,授以管仲《弟子职》、司马光《温公 杂仪》等。

在临安侍父期间,朱子耳闻目睹了许多终生难忘的事件。诸如见到了著 名的理学家尹焯(号和靖),得其《论语解》抄录并勤读之;胡铨上疏反对 和议,乞斩秦桧;其父朱松与馆臣同僚上书反对议和;绍兴和议成为定局之 后,其父因此而扼腕长叹,等等,这些都对年幼的朱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临安,朱子继续苦读“四书”,并慨然奋发有成圣成贤之志。在读到 《孟子》“奕秋”时,决心为学要像奕秋那样下苦功夫。朱子后来曾自述云:“孟子所谓奕秋,只是争这些子……某八九岁时读《孟子》到此,未尝不慨 然奋发,以为为学须如此做工夫!”又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绍兴十年(1140)三 月,朱松因反对和议而遭秦桧迫害,被贬离京,出任饶州(治今江西省鄱阳 县)知州,朱松愤而不赴,请祠并返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由于奉祠 家居,朱松得以有较多的时间来指导朱子的学业。这一年,朱子十一岁。从 此时开始,直到十四岁其父病逝,为朱子童年从学的第二阶段。王懋竑《朱 子年谱》将此称为“受学于家庭”。

(二)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朱子阅读的课本有《大学》《中庸》、二程《论语》说等。他 说:“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说(即二程先生《论语》说——编者注)于先君,

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予幼获承父师之训,从事于此二十余年,材资 不敏,未能有得。”以上是朱子对其幼承父教的自述,虽仅只言片语,但 从中已经可以了解他在这一时期求学的大致情况,以及认真反复阅读,勤奋 学习的精神。其门人黄榦对此有一综合的描述,略云:

自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早岁已知其说,而心 好之。

这一时期,朱松还结合宋金前线的战事,不时地对朱子进行爱国教育。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人撕毁和约,大举南侵。六月,抗金名将刘锜在 顺昌大败金兵。当时,朱松父子正在建阳崇雒其妹夫丘萧家小住。丘家屋后 有小山丘名“登高",故称“登高丘氏”,今存《邱氏族谱》。今人多以为此 登高是建阳城内登高山,误。捷报传来,朱松为之振奋不已,为朱子手书苏 轼的《昆阳赋》,以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昆阳大捷和中兴汉室的业绩来以古喻 今,以此来激发少年朱子的爱国热情。朱松《书昆阳赋后》云:

为儿甥读《光武纪》,至昆阳之战,熹问:何以能若是?为道梗概,

欣然领解,故书苏子瞻《昆阳赋》畀之。

朱子《跋韦斋书昆阳赋》则云:

绍兴庚申,熹年十一岁,先君罢官行朝,来寓建阳登高丘氏之居。

暇日,手书此赋以授熹,为说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慨然久之。

朱子此文写于庆元四年(1198),距韦斋手书之时已过五十九年,这说 明此事对朱子影响之深远。

建阳新闻
今日建阳
炫彩建阳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22793 E-mail:jyxwbjb@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jyxwbjb@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5995822793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