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宣和五年(1123),随朱松一同入闽到政和的,还有二弟柽、三弟槔和两个妹妹,即朱子的两个叔叔和两个姑姑。朱柽,字大年,定居政和,今 政和仍有其后裔。朱槔,字逢年,居尤溪。朱槔精于诗,曾梦为玉澜堂之 游,甚异,醒来有诗句“阊阖未招金马士,蓬莱先立玉澜堂”记之,其诗集 故取名为《玉澜集》,最早由朱子于淳熙七年(1180)在江西附刻于其父朱 松《韦斋集》之后。今存清朱玉刻本、《四库全书》本和《朱子全书外编》 本等。 朱子的祖母程五娘(1079-1134),是徽州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华塘 程丞相的孙女。十七岁时嫁给朱森,生有三男二女。建炎四年(1130)朱子 出生时,她五十二岁。绍兴四年(1134)逝世后,葬于政和铁炉岭。 朱子的大姑事迹缺考,二姑嫁给建阳登高丘氏。姑父丘萧早卒,朱子 的二姑三十多岁就已守寡,家境很困难,得胞兄照顾。朱松“抚孤甥,教之 学,而经理其家事,曲有条理,人无间言"。朱松还为甥定婚。二姑的儿 子丘子野,名羲(其名在地方志书和宗谱中又作“义”),字道济,一字仁 卿,子野乃其号,生于建炎二年(1128),比朱子大两岁,故朱子称其为表 兄。丘羲颖敏嗜学,淹贯子史,尤邃于《易》,隐居不仕。著有《易说》《论 语纂训》。在《朱文公文集》中,朱子与之唱和的诗篇颇多。朱子还为其书“芹溪小隐”四字额其堂,又作《芹溪九曲棹歌》诸诗以赠。 朱子还有一个胞妹朱心(1139—1181),小朱子九岁。绍兴三十年 (1160)嫁给崇安名士刘蕴之子刘子翔(字彦集)为妻。年仅四十三岁即病 逝。朱子为之书写《祭刘氏妹文》《刘氏妹墓志铭》。 朱子的妻子刘清四(1133—1176),系其师刘勉之长女。刘氏作为书香 世家闺秀,辅助夫君,勤教子女,至1176年去世,葬在建阳黄坑大林谷, 赠徽国夫人、齐国夫人。朱子与夫人感情深笃,夫人去世时,朱子才四十七 岁,但他坚持不续弦,死后与夫人同葬一处。 朱子夫妇共生育了三子五女。五女中,长女朱巽嫁给刘子翚之孙刘玶之 子刘学古为妻。次女朱兑(1156—1221),字淑贞,淳熙九年(1182)嫁给 黄榦,馆于五夫紫阳书堂。时黄榦已三十岁,从学朱子已七年。朱子在写给 黄榦的信中说: 此女得归德门,事贤者,固为甚幸。但早年失母,阙于礼教,而贫 家资遣不能丰备,深用愧恨。想太夫人慈念,必能阔略。然妇礼不可缺 者,亦更赖直卿早晚详细与说…… 朱兑在清贫之中,相夫教子,抚育众多子女成人,甚为不易。清道光《福建 通志》对她有“守儒风,明妇道。环堵一屋,夫妇相敬如宾,训子有方”的褒词。《宗谱》中则有“寒暑补缀,针线未尝释手。遇羹则分肉以饲诸子, 每持空羹以对饭”的记载。黄榦去世后,朱兑因悲哀过度,一百三十天后 亦不幸逝世。卒后,封孺人。朱子的四女则嫁建阳范念德之子范元裕。三 女、五女皆早卒。 朱子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朱塾、朱埜、朱在。三个儿子都聪明睿智,才 德过人,被世人所称道,他们的后裔子孙也繁衍兴旺,形成了考亭朱氏三大 支派。 朱子长子朱塾(1153—1191),字受之,出生于五夫。先后从学于建阳陈焞、武夷欧阳光祖、建阳蔡元定和著名学者吕祖谦,娶金华潘景宪长女为 妻。以父荫补将仕郎,未仕。于1191年因病在金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归葬于建阳崇泰里大同山北麓,追赠中散大夫。有二子,其中长子朱镇早夭 无后,仅遗次子朱鉴一支。 朱鉴(1190—1258年),字子明,号环溪。以荫补迪功郎,历官权知兴 国军、广西经略安抚司准备差遣、户部郎中和湖广总领等职。朱鉴辑有《朱 文公易说》《文公诗传遗说》等,对朱子学说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作为朱子 的长房之孙,朱鉴三十七岁时(1226),在三叔朱在的帮助下,从建阳考亭 迁居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紫霞洲。其派下子孙世居建安紫霞洲中和坊, 主奉福建一脉的朱子祭祀之事,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派中的长房——建安朱氏 一派。明景泰六年(1455),明代宗下诏“以朱子建安九世嫡长孙世袭翰林 院五经博士”。从此,建安朱氏便世袭此职,奉朱子在福建的祠祀。 朱鉴之子朱浚(1232-1276),字深源,号尚友,以荫补朝散大夫,历 任右文殿修撰总卿,吏部侍郎。娶宋理宗公主,为驸马。宋末领兵守福州, 城破以身殉国。有子二:朱林、朱彬。 朱子次子朱埜(1154—1210),字文之,出生于同安主簿官舍。幼时随 兄长朱塾一同受业于陈焞、欧阳光祖和蔡元定等。以荫补迪功郎,曾官差监 湖州德清新市镇户部激赏酒库,但历时不长。卒于1210年,葬在建阳三衢 里龙隐庵。夫人刘氏,系刘子翚族弟刘复之女。赠淑人,生四子:钜、铨 (一作钧)、铎、銍。 朱埜派下子孙,早期世居考亭,传至第五代孙朱勋,生有五子,后携二 子返回婺源祖居故乡,守护婺源祖墓家庙,负责掌管朱氏婺源方面的祭祀事 宜。朱勋后裔,遂形成考亭朱子嫡派之一的婺源派。1455年,明代宗下诏 将“婺源九世孙送国子监读书”。1523年,明世宗又下诏命居婺源十二世孙 朱墅为五经博士、世袭,以主奉婺源朱氏祭祀事宜。从此,婺源派作为朱子 嫡派后裔也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 朱钜,字子大,朱钧,字子衡,均朱埜之子。朱钧后更名为铨。兄弟 二人均从学于姑丈黄榦。朱子写给黄榦的信中说:“钜、钧到彼,烦直卿铃 束之,勿令私自出入及请谒知旧。有合去处,亦须令随行,不可令自去。早 晚在斋随众读书供课之外,更烦时与提撕,痛加镌戒,勿令怠惰放逸,乃幸 之甚。”据《勉斋年谱》,朱钜、朱钧从学地点在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 新河旧居和怀安栗山草堂,时间分别在庆元五年(1199)和嘉泰元年 (1201)o 朱子幼子朱在(1169—1239),字敬之,一字叔敬,生于崇安五夫。“既受教家庭,又从黄榦学。”以荫补承务郎。历官司农簿、大理寺正,知南 康、衡州、湖州、信州,历浙西转运副使、司农少卿、工部侍郎、宝谟阁待 制等。曾师从吕祖俭,后娶吕祖谦之女为妻,继娶黄岩赵氏,封硕人,共生 四子:铉、钦、铸、铅,只传朱铉、朱铸两支。葬于建安(今福建省建瓯 市)永安寺后黄华山。朱子去世后,朱在搜集、整理流传于后世的《朱文公 文集》,修复泉州石井书院,并曾向宋理宗“奏对敷陈家学”,对朱子学的 阐扬和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