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99-5822971
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书香建阳 > 建本 > 历史脉络 > 正文
清代建刻之式微
2022-12-27 15:00:59  作者:陈莉娜   来源:《建本生香》   责任编辑:


建本图书在明末的崇祯时期就已式微,特别是在清初对汉人所采取的高压政策下,多数书籍被列入禁书行列。尽管麻沙、书坊两地仍然保留下部分刻坊,但无论是经营规模、从业人员的素质、对外销售的能力、自身技艺的更新还是外部的读书氛围都不利于建本图书的健康发展。

清朝,书坊的部分家族,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固守祖业,但刻印的门类、数量与明中期相较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日常的经营通常局限于本地的家谱、族谱,寺庙佛经以及些许农事、蒙学读物的印刷。

书坊印刷业造成如此颓废的局势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战火所毁。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于康熙十三年(1674)发生兵变。盘踞福建的藩王耿精忠反叛,驻军建阳。根据地方史料的记载,当时的建阳水南在一片火海后化为瓦砾。时清中军守备金朝弼目睹战火焚动之后的满目凄凉:“市中虚若谷焉,城葺若薮焉。比屋洞开,阒无人也路道崎岖,败瓦积也深夜无闻,鸡犬尽也。……盖烟销于甲寅之烽火者,不知凡几。”因这场战乱,建阳属地原有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都遭受到毁灭性的摧残。崇化书坊的刻印业遭受重创。地方史料上记录:时有余有腹举家迁往建瓯,余国清偕族人迁居浦城毛洋,余家齐偕四弟寓居崇安五夫……刻书作坊因之纷纷倒闭,书市为之萧条。尽管经过漫长的恢复而有所缓和,但咸丰七年(1857)。崇化书坊再次遭太平军石达开部兵火焚毁大量的书肆、房屋以及所存雕版化为灰烬。偌大的崇化书坊,火后仅存范、张、陈、吴四姓聚居的高墙大院和一座将军庙,此一致命性的战火,最终使崇化书市一蹶不振。

其次,发展所变。当江南诸地入清之后,经济上的发达促就了文化的再度兴盛。而文化的兴盛也促就了金陵、苏州、扬州、杭州等地及本省的福州、漳州、泉州的印刷业迅速迈向新的平台。现代活字印刷术与石印、珂罗版等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江南的印刷快速发展,加速传统雕版印刷业的没落。到了乾嘉之际,汉学兴起,许多名家身体力行,集编、校、刻、印、藏、研、授于一身、加上江南人口密集,借水陆交通之便,在诸多方面占得先机,执其时印刷业之牛耳。到了晚清时期,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开始进入铅印机的印刷快车道时,存续八九百年的建阳书坊还延续着雕版印刷,部分作坊主已到金陵、武林开设堂号继续发展;部分堂号将产业转至浒湾、福州继续经营;部分刻工转而挑着活字,走街串巷印制族谱养家糊口;仅有小部分仍坚守在旧作坊里,刻印童蒙读物、医算历书,聊以谋生。

再次,时势所限。入清之后,昔日的理学名邦建阳再无鸿儒,而刻书业中也无熊大木、余象斗等扛鼎人物。而朝廷对于印刷业的钳制,让昔日的“图书之府”无书可印。如:不得私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具有煽动性书籍;不得刻印《西厢记》《红楼梦》等有伤风化之书等等,而这些都是书坊刻印书籍之大宗,“四书五经”等科考用书又为武英殿、州府县学垄断,偏于一隅的建阳不复有原书林之气象。特别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崇化书坊又遭一次火灾,370余家房屋、店面毁于一旦。此次焚毁,连同旧存雕版、书籍均被烈火吞噬殆尽。延续近千年的建阳书坊雕版印刷业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建阳新闻
今日建阳
炫彩建阳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22793 E-mail:jyxwbjb@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jyxwbjb@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5995822793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