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99-5822971
您所在的位置 > 建阳新闻网 > 书香建阳 > 建本 > 历史脉络 > 正文
元代建刻之盛
2022-12-27 15:00:59  作者:陈莉娜   来源:《建本生香》   责任编辑:


元朝是由北方少数民族蒙古建立的政权,虽然政权更替,政治中心北移,但对已有数百年刻书历史的“图书之府”建阳而言,雕版印刷业并未出现太大影响,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为四大刻书中心(北京、平水、杭州、建阳)之一。刻印书籍数量最多,闻名天下。元代推崇程朱理学,以朱熹的《周易本义》《四书集注》和蔡沈的《书集传》、胡安国的《春秋传》作为科举考试指定经本,对闽学诸子后裔优渥有加,闽学圣地建阳书坊所刻之书无疑先胜一筹。隐居建阳的宋末学者谢枋得写下《书林十景》组诗,其六《云衢夜月》有诗句云:

长虹跨陆登云衢,会同四海皆车书。

日斜市溃夜喧息,月来云净天无疵。

元至正二十三年麻沙遭受战火,大部分刻书坊被烧毁,刻书中心渐次移到崇化书坊。因此,有元一朝,“建本”多为崇化书坊刊行。《八闽通志》载:“今书籍之行四方者,皆崇化书坊所刻者。”而从谢枋得诗句中可见到一派繁荣气象,已不见兵灾浩劫之象。

元朝官府刻书极少,书院倒有刻一批书籍。如考亭书院于元大德十年(1306)刻印王安石撰《王荆公诗》云庄书院刻印《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建安书院于至正十一年(1351)刻印赵居信撰《蜀汉本末》屏山书院于至正庚子(1360)刻印宋刘学箕撰《方是闲居士小稿》;至正二十六年崇安南山书院刻印宋陈彭年撰《广韵》。

元代建阳私家刻书已无南宋之盛,不少家族加入坊刻队伍。私刻仅见熊敬、董僎、刘焱、张光祖、蒋易、郑明德等寥寥数家,所刻书籍也较少。

元代坊刻书堂、书铺远超宋代,所刻书籍数量占据半壁江山。崇化书坊除了宋代已经兴起的余、刘、虞、陈姓等刻坊刻书外,在元代又有郑、叶、詹、熊等姓的书堂崛起。此外,还有39家书堂从事刻书业。其中著名的有:刘君佐的翠岩精舍,先后刻印有《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24卷、《国朝文类》70卷、《诗集传附录纂疏》20卷、《诗序附录纂疏》1卷、《诗传纲领附录纂疏》1卷、《语录辑要》1卷;余志安的勤有堂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刻坊之一,刻有《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25卷、《书集传辑录纂注》6卷又1卷、《三辅黄图》6卷、《四书通》26卷、《故唐律疏议》30卷、《纂例》12卷、《国朝名臣事略》15卷、《诗童子文》20卷、《书蔡氏传旁通》6卷、《严氏诗缉》36卷、《新编妇人大全良方》24卷、《辨识修制药物法度》1卷、《仪礼图》17卷、《古烈女传》7卷续传1卷等。

元代的书坊由于受朝廷不重科举的负面影响,除了传统的经史文集刻书外,更多的是刻印医书、类书。文人士大夫将文事兴趣渐次转向新兴的文体,小说、戏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书坊主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开始从事通俗读物如各种民间诗歌、戏曲、话本、小说集的刻印刊行,如《大宋宣和遗事》《京本通俗小说》等。这些书主要供民间艺人说唱使用。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套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讲史话本,现存《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五种。“元至治全相平话五种”是民间艺人说书的底本,历来为文人视为俗书,而未被重视,然这些却是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刻本,并为明代小说类图书的繁盛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建阳书坊还刊刻了一些元散曲选本,现存《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其中,《阳春白雪》还有初编、重编两种刻本,颇受时人欢迎。随着这些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得以滋润民间作者的心田,由此铺垫了我国通俗文学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以产生后来著名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其时,书坊叶日增的广勤堂、刘君佐的翠岩精舍、刘锦文的日新堂、虞氏的务本堂、郑氏的崇文堂等,均为当时著名书肆。


建阳新闻
今日建阳
炫彩建阳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阳区人民路28号  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办公电话:0599-5822793 E-mail:jyxwbjb@163.com  闽ICP备1600906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20150202】
建阳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5836807   举报邮箱:jyxwbjb@163.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主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建阳区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   承办:南平市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委网信办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599-5836807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5995822793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