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党建基础 助推富民强村——潭城街道溪源村党支部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6-06-06 16:13:53 来源:建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潭城街道溪源村位于城区西南部9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432户2036人,党员80名,土地总面积23035亩。近年来,溪源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依托当地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溪源,促进了村财增收。溪源村先后被评为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美丽乡村。 支部引领,凝心聚力强核心 3年来,溪源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全村实现零上访、零治安案件,综治“平安三率”、计生、精神文明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区前列,近三年来村党支部在年度民主评议中,测评满意度均为100%。思想统一,村党支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多次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建设美丽乡村问题,统一了村“两委”班子思想,形成了团结协作、干劲充足的领导合力;村“两委”干部深入组、户化解矛盾纠纷,消除思想顾虑,做通做透党员、干部和群众工作,有力有效地统揽了全村工作局面。履职承诺,村“两委”严格制定并及时调整班子任期目标,同时细化分解任务,从基层党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6个项目上做出承诺,并把发展现代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列入履职承诺内容,重点包括烟叶生产、土地增减项目、扩大城郊大棚蔬菜产业等内容,所有承诺内容均对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督促村干部更好地履职。聚焦项目,村“两委”汇聚力量,借智借力,争取项目立项12个,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用于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大棚、停车场、环村道路硬化、森林公园、雨污分离污水处理微动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 党员示范,立好标杆得民心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家家户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发动群众参与,推进村内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完成了房屋立面改造50多幢、路面硬化2.6万余平方米、绿道建设6公里、绿化面积2万多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66盏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民意收集,村党支部党员结合“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走家串户,与群众谈心交心,以民情日记、工作周记等方式收集并梳理群众反映的村里建设问题11个和意见建议17条。党员先改,以党员干部为突破口,在拆除违章搭建、立面改造、绿道建设、房前屋后卫生整治等工作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先拆先改先整并做足做细亲戚朋友工作,化解矛盾,消除顾忌,为群众树标杆、做表率。示范推动,在村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岗”活动,将认领并完成绿化、垃圾分类收集、文明劝导、畜禽圈养等任务划为党员干部的示范任务,涌现出了12户党员示范户。 规范运作,阳光公开促民主 村“两委”班子将“六要”群众工作法和每周“三个一”工作法作为打开村里工作局面的一个重要“武器”。重知情、重民主,通过会议讨论、小组讨论、个案研究等方式,对村内具体工程、项目等事项进行多方协商,让村民参与村内工作,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小组户代表会议等进行充分讨论、表决、议定,形成最后具体方案。重公开、重监督,新建党务村务公开栏进行定期公开公示,公开内容涉及有关政策、村财收支、村集体经济项目、乡村建设、工程管理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各类事项。同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让村民监督贯穿村内各重大工作全过程。重公平、重公正,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减少群众闲话怪话;自觉、理直气壮地抵制歪风斜气,敢于碰硬,敢于负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挖掘优势,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村“两委”积极寻找经济提升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多措并举,促进了村内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发展,以600元/亩向农民流转土地100亩,向上级申请百亩连片现代大棚项目,形成具有烟叶、果蔬、苗圃、水产养殖等农业的特色产业,其中,现代大棚出租每年为村财增收10万余元。另外,还建立休闲垂钓观光基地,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6家,形成了“观农家景、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引导村民致富,引导村民种植网纹甜瓜、草莓、小黄瓜等特色农产品,带动村民果蔬种植面积200多亩,亩产值达2.5万元;鼓励村民种植烟叶320亩、养殖鱼塘20亩,为村集体增收20万余元。2015年溪源村村财收入43.0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万元。开发乡村旅游,聘请专业团队根据村内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在原有村居村貌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对新房屋则严格按“武夷风格”标准建设。加强植被、古树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串联吕氏宗祠、探花亭、农家记忆馆及古民居等人文自然景观,形成特色乡村旅游路线,日平均接待游客量300多人,双休日达500多人。 |
相关阅读: